郭海霞画的清明上河图
尽管每个人物只有米粒般大小,但随风飘扬的衣襟,手里拿着的器物,却看得真真的;远处的亭台楼阁窗棱分明,连每一株树木树叶颜色的深浅变化,都和原著不差丝毫。这幅9.28米长的烙画版清明上河图全卷,就躺在陕西省城市经济学校的烙画教室绿色长桌上。而这幅刚刚完成的我省首幅烙画版清明上河图全卷,竟出自一个24岁聋哑女孩之手。
耗时一年 完成十米长卷
这幅画的作者是一位名叫郭海霞的聋哑女孩,2010年来到陕西省城市经济学校工艺美术专业学习,因为表现出色,去年中专毕业后被学校破例留校做一名工艺美术助教。27日,华商记者见到她时,郭海霞正坐在教室埋头作画,教室里展出的烙画作品,小到巴掌大小的荷花挂件,小葫芦,大到一米多宽的风景画作,大多都出自她的手。
郭海霞曾经的指导老师田蕾说,烙画是中国一门古老且稀有的画种,是靠火烧热烙铁在木板、葫芦等物品上熨出烙痕作画。在陕西从事的人也不少,但从没有人完成过完整版的清明上河图。学了三年烙画专业的郭海霞悟性高又爱钻研,便想让她挑战自己,尝试一幅有难度的作品。
从去年11月着手到现在,除了代课和工作,其余时间郭海霞便把自己关在教室里,拿着烙画笔描绘自己的作品。郭海霞先照着原著在白枫木画板上用铅笔打出手稿,再用烙画笔一点点加工颜色、层次。然而烙画非常费功夫,即使一天连续画七八个小时,也顶多画出书本大小的一块来,足足一年时间,郭海霞才完成了这幅八张画板,总长9.28米的烙画版清明上河图。
从小失聪 在无声世界里画生活
这个来自铜川农村的女孩,1岁半时因发烧用药过量导致双耳失聪,从此便生活在无声世界里。五岁时的一天,父母带她去医院看耳朵,她听不到医生几乎无望的审判,也听不到父母对自己未来的担忧,只是对医院走廊墙上一幅幅招贴画产生了兴趣。
从此,家门口的泥地上,田地边的土堆下,没有玩伴又进不了学堂的郭海霞随手捡来树枝开始模仿自己看到的东西,学着用图画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
七岁半,郭海霞被送到普通小学随班就读,但不会说话的她处处受人歧视,郭海霞变得更加自卑内向,课间别的同学聚在一起聊天,她头也不抬的凝神画画;每逢假期结束,别的同学带着零食、生活用品返回校园,郭海霞抱回课堂的却是厚厚的绘画手稿。直到九岁,重新进了盲哑学校,她才渐渐地愿意与外界交流。 这个曾经自卑的聋哑女孩,考上经济学校工艺美术专业,逐渐被老师们认为是天赋最高,作品也最优秀的学生。
如今郭海霞不仅有能力自己挣钱,养活自己,还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美术专业,她说:“已经很满足了,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华商记者 郝蕾 陈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