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3日 登录论坛 注册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滚动新闻 > 正文
摘要 : “日军侵华时我只有1岁,母亲抱着我逃难时,和侵华日军有过一次正面遭遇。子弹就从亲人的耳边呼啸而过。”高忆春说。

  

2014121316263400669_550.jpg

 

  今天,我国迎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对于这段历史,已经在西安工作生活了近60年的退休教师高忆春,有着特殊难忘的记忆。“日军侵华时我只有1岁,母亲抱着我逃难时,和侵华日军有过一次正面遭遇。子弹就从亲人的耳边呼啸而过。”高忆春说。

  今年78岁的高忆春是长安大学一名退休教师。“我的家乡在江苏苏州望亭镇,就在当时的‘京沪铁路’边上。”13日上午,在高忆春家中,他拿出家乡的地图,寻找故乡的位置。

  高忆春介绍,1928年至1949年期间,南京是中华民国的首都,连接上海和南京的这条铁路也被称作“京沪铁路”。“在南京大屠杀开始之前,侵华日军就开始沿着这条铁路,一路屠杀周围的村民。”高忆春说。

  根据苏州地方志《望亭镇志》记载,1937年10月,望亭镇遭日本飞机投弹袭击;11月18日,日军侵占望亭镇,望亭沦陷。家乡沦陷时,高忆春年仅一岁。“当时父亲已经被日本人抓走作挑夫,家里还有母亲、祖母、姑妈和姐姐,母亲就抱着我,和同村的乡亲一起逃难。”高忆春回忆说,1937年11月底,全村20余户人家四处逃难,自己一家和十余名村民在逃难途中,远远发现一支日本部队,乡亲们躲在一处旱芦堆里。“当时逃难的有妇女还有小孩,小孩被吓得直哭,我们被日本人发现了。”高忆春说,日后母亲向他描述了当时的情形。

  十几名日本兵发现旱芦堆中有人后,并没有贸然进入找人,而是在百米之外的距离开始用步枪扫射。大约四五分钟后,日本兵继续沿着道路前进,而躲在旱芦堆中的两名乡亲,分别被子弹击中头部和胸部,当场死亡。“我母亲说,能活下来都是一种幸运。子弹都是贴着耳朵飞过去的。”

  在经历了抗日战争后,1955年,高忆春考入西安公路学校专科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育有一儿一女,1996年从长安大学退休。直到今天,他每年都要寻找机会回到家乡探亲访友。“经历了战争年代,才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高忆春说,“生活中有些烦恼,我认为看淡就好,活下来就是最大的胜利。”

  华商记者 孙昊/文 陈团结/图

编辑:华商报供稿

相关阅读

上一篇:使用10年电路老化 洗之朗智能马桶自燃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