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脚步声愈来愈近了。在准备下各种年货时,您有没有给自己准备一份精神年货?微博、微信上,很多人贴出了自己的书单:这是送给孩子的,这是留给自己的……少些觥筹交错,少些应酬,读一本好书,过一个新年,这是很多人的春节愿景。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经说过,“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俄国哲学家赫尔岑也曾说过,“书,这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遗言,这是垂老之人对刚刚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这是准备去休息的哨兵向前来接岗的哨兵的命令”。虽然时代已经发展到今天,但书是进步的阶梯,读书也就是与历史与先贤与知识进行时空对话,这一点实是确凿无疑。
在一个人人渴望并追求成功的年代,所有的行为都会被功利地拷问。读书也不例外。有人问,读书有用吗,读书真能改变命运吗?每一种流行问题的背后,都对应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现实和趋势。相对于对问题的回答,有时对问题的提出更触及心灵。一个曾经不是问题的问题,如今让人百般纠结,有时更让人黯然神伤。或许读书不会改变命运,特别是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命运,但读书起码可以改变对命运的看法。
生活在这样一个快时代里,“时间去哪儿了”,是所有人的感慨。读书需要耐得寂寞,但读书并不都要进行一种仪式铺陈。前两天看到一个微博,“别在地铁里玩手机啦:男神们都在读书呢”,上面集纳了在纽约地铁里认真读书或看报纸的帅哥照片。有人讲,在这个全民手机刷屏的时代里,地铁上学习的男人最帅气。如同碎片化锻炼一样,也可以碎片化读书。特别是春节期间,在旅途中,在吃饭前,在聚会后,都可以拿出书来读一下。由此培养的兴趣和习惯,相对于直接知识的汲取,其实更有意义。
在一个多元的时代,读书的方式有很多种。打开电脑可以读书,掏出手机也能阅读,哪怕是浏览一下微博微信,也能够获取一点碎片知识。但还是需要静下心来,坐在书桌前,好好读几本大书、厚书。读书不仅是阅读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很多人在读书时,喜欢随手画下重要段句,喜欢随手记下即思即想。深度阅读的作用,远不是碎片化阅读所能代替的。有人感慨,长期使用微博,已经失去了长阅读、长思考、长写作的能力。确实如此,阅读、思考和写作都是存在惯性依赖的,长期碎片化下,不可避免带来一些功能萎缩。
应该读什么样的书?现在心灵鸡汤甚是流行,几乎和晒幸福、晒心情一样,成了朋友圈的“三剑客”。读些美文无可厚非,但总是读心灵鸡汤难免影响格局和境界。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读书还是要读一点经典,还是要读一点“硬书”,还是要读一些“难读的书”。这些“硬阅读”提升的知识、见识、才识,带来的智商、情商和人文素养,会在不经意间散发出来,让你与众不同。
从来就不缺少读书的时间,缺少的只是读书的心情。过年了,给自己准备一份精神年货吧,走出迎来送往,走向书色书香,让这个春节文起来、动起来、乐起来。
编辑:王明杨
上一篇:相爱亦或相杀?6大问题看懂滴滴快的“联姻” 下一篇:对“统计腐败”应依法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