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天下 > 国际博览 > 正文

卤水当冰毒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外国人你不懂

国际博览 钱江晚报 2015-03-08 14:26:54
[摘要]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7日发布消息称,因被俄方疑为“携带毒品入境”而被捕的34名中国公民获释,此前被当成冰毒的白色物体经化验后证实为卤水片。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7日发布消息称,因被俄方疑为“携带毒品入境”而被捕的34名中国公民获释,此前被当成冰毒的白色物体经化验后证实为卤水片。俄警方对此次事件表示歉意。

  俄罗斯海关6日在其官网上发布消息称,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海关人员逮捕了34名携带230公斤甲基苯丙胺(冰毒)入境的中国公民。该消息随后被俄新社及俄塔社等多家俄罗斯媒体广泛转载。

  230公斤冰毒?

  34人涉案?

  “今日俄罗斯”6日发布消息称,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海关在对从北京飞抵莫斯科的航班乘客进行检查时截获230千克冰毒,34名涉嫌走私毒品的中国公民被扣留。俄方已对此事立案调查。

  经核,被扣中国公民系黑龙江省某公司员工,乘CA909航班于5日从北京抵达莫斯科,在出关时俄海关人员在他们携带的提箱等行李中发现用透明塑料袋分装的多袋白色块状物体,俄海关人员怀疑这些物体为冰毒,随即扣留“涉案人员”,进行立案调查。

  巨大的“毒品”数量、数十名“涉案人员”……这一消息最初由“今日俄罗斯”通讯社包括塔斯社报道后,众多媒体大量转载。不过,这其中诸多的疑点也逐渐显露:如此巨大的“毒品”数量是怎样瞒过中国边检而顺利出国的?人们怎么会把“毒品”大摇大摆放在要经历重重安检的手提箱中?通常个体行动的“贩毒人员”这次怎么结成了团队?

  不是冰毒

  是做豆腐用的卤水!

  很快,记者从一些在俄华人那里得知:中国公民携带的不是冰毒,而是卤水。一些华人说,一家黑龙江的企业有100多名中国工人在雅罗斯拉夫开展项目。考虑到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企业为解决大家吃豆腐的要求,通过新赴俄的工人带来卤水,230公斤卤水大约够用一年。而使馆人员和莫斯科资深华人律师都介入此事,为中国工人伸冤。

  谢列梅捷沃机场警方代表萨沙后来也表示,中国公民在随身箱包里携带大量的白色物体可疑,且中方人员无法解释里面的成分,所以警方将中国公民扣押进行调查。但经过化验,现已确认不是毒品。“所以可以将他们释放”。

  据资料介绍,冰毒外观为白色结晶体,晶莹透明,与同为白色结晶体的卤水片外观相似。

  一名获释的中国公民透露,出国前在中国国内机场过安检时,这批卤水片就受到了特别注意。“但中国人了解情况,俄罗斯人可能没见过这些东西”。“真有钱买那么多冰毒,还用出来打工?”一位获释的中国公民有些气愤地说道。

  一名俄方海关人员使用了“文化冲突”来形容此次事件。但这一“冲突”给中国公民带来不小的麻烦。据这批员工所在公司的俄罗斯项目部外事经理表示,直到获释时,中国公民已经被扣了30多个小时。据中方公司律师透露,俄机场警方已向被扣中国公民进行了道歉。

  甲基苯丙胺咋回事?

  仍有疑问待解

  俄谢列梅捷沃机场的出关安检是出了名的繁复拖延,同时,很多中国商人习惯乘飞机向俄罗斯运送货物。在到达厅出口处,一旦旅客所携的东西超过一定数量,海关人员大多会要求开箱检查,如果发现违规物品,轻则罚款没收,重则拘留起诉。而这次中国旅客所携带的卤水也没能例外。

  如果说,俄海关人员因为没吃过豆腐也没怎么见过做豆腐,所以摆了个大乌龙,似乎情有可原;那么,卤水中含有的氯化镁和氯化钠为何在俄媒援引的海关通告里成了冰毒中含有的“甲基苯丙胺”?此次事件中仍有疑问待解。

  整个事件让人哭笑不得,但仔细想想,发生这样的事情也并非偶然。

  再往深里思考一下,在跨国交流中,类似由于对对方国情、习惯、文化不够熟悉而空喊“狼来了”的事例并不少见。

  在中俄合作大跨步式发展的今天,民间交流需要克服这样的磕磕碰碰,多些互信,少些不必要的怀疑,多些对对方国家法律、习俗的尊重,少些由历史、环境助推形成的“恶习”。这样,两国民间优势互补的合作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顺。

编辑:白玫

相关热词搜索:卤水当冰毒

上一篇:mh370失事一周年 马方称有信心找到客机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