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
路遥并非没钱领“茅奖”
在得知沙龙有互动环节后,为了更好地了解《平凡的世界》,了解路遥,许多读者早早准备好了纸笔,认真地将自己的问题写在纸上,通过工作人员传递给三位嘉宾。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播出后,有一段时间曾引发过争议,比如坚持使用陕北方言、外星人场景等等,那么厚夫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对于读者的提问,厚夫显得特别坦然。他坦言,他也看电视剧,在他看来,只要这个电视剧没有戏说,没有穿越,尽可能地还原原著,演员投入了感情去演,就可以,太过于吹毛求疵,大可不必。
在《平凡的世界》大热后,曾经有媒体报道,《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路遥困难到没钱去领奖。对此,张艳茜“辟谣”:“路遥并不是没有路费去领奖,而是路遥想买100本书送人,没钱。最后,路遥的弟弟筹了5000元,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对于路遥这个曾经活生生生活在陕西这块土地的文学英雄,对于他的生活,尤其是和妻子林达之间的林林总总,许多人都很关注。互动环节现场,有读者希望可以了解这其中的经过。
“在路遥的婚姻上,我必须为林达说几句公正话。”张艳茜表示,她曾经和林达在一个院子里生活了7年,看到了林达的辛苦、努力和不容易。林达是在路遥最困难的时候,走进路遥的感情世界的,不管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给予了路遥很大的支持。林达和路遥最初是有着很美好的爱情的。两人的感情后来为何会破裂,原因是多方面的。“你试想,路遥总是中午起床,每年有大半年都在外面写作,两个人日常交流也不够。而除了西安的家,林达还得照顾路遥在延川的家,其中的辛苦程度,光想就知道。这种情况,就是普通人都很难接受,何况两个都很有才气和艺术气质的人。”“林达和路遥最终分开,他们的婚姻发生了什么,只有他们知道。我们不要揣测,不要猜疑。”张艳茜说道。
华商报记者吴成贵
走近路遥
路遥曾说:写《平凡的世界》,如同战略家指挥部队
他们三位,都在不同时间、地点,与路遥有过交集,而且又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心中对路遥和路遥作品的崇敬与喜爱。
在张艳茜主持下,厚夫、李志武担任嘉宾,与读者一起分享、解读他们心中的路遥和《平凡的世界》。
厚夫:了解路遥必须了解陕北的文化品格
厚夫既是学者,也是作家。还是延川人,延川是路遥的成长之地,厚夫对路遥及其作品,有着长期而深入的研究,曾主编《路遥研究资料汇编》,延安大学路遥研究会主办的专刊《路遥研究》其实也是厚夫在负责,他还是路遥文学馆馆长,十年磨一剑,今年厚夫的《路遥传》出版。“贾平凹先生说路遥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我认为路遥是陕北这块大地上所成长出的一个文化英雄,可以说像斯巴达克……”厚夫觉得只有读懂陕北才能读懂路遥,“你要了解路遥必须了解陕北的文化品格,就是文化的担当和使命。”
厚夫说路遥要写出平凡世界里普通人的生存、奋斗、情感。“1982年的时候《人生》已经在全国出名了,但是他花了6年的时间,来写这部100多万字,反映中国城乡社会1975年到1985年之间全景式的史诗性的长篇小说,可以说耗尽了他整个的生命。这本作品诞生,与路遥当年的勇气是分不开的。他有深邃的历史理性,迎风而立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意志,这三条缺一条就不是路遥了,一部好的作品能诞生,与作者的才、胆是分不开的。”
厚夫透露在上世纪80年代,1985年以后,整个中国文学界开始一窝蜂的“进口”西方的技法,比如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许多作家都在玩新语言,新技巧,好像谁不玩就不会写小说了。而当时路遥看问题的方法和视角,远远超出当时的普通作家,路遥反复研究中国的文学现状和流变,发现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远远没有达到它的高度。尽管后来评论家说他这部作品不行、老土,他依然坚持自己的路子。“我觉得那个时候路遥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这部小说不会差,他坚持为大众写作,这一点很难得。路遥曾说:当所有的人拿着西式的餐具吃中国这盘菜的时候,我并不为自己仍然拿着筷子吃饭而感到害臊。是时间让路遥的作品成为精品。”而且他后来隐瞒病情坚持写作,厚夫透露:“因为路遥曾说,曹雪芹写《红楼梦》写了半部,柳青的《创业史》没写完,我不能向他们学习,所以你们会发现,《平凡的世界》结构非常完整,韵律非常统一。非常难得。”
张艳茜:路遥是邻家大哥,还是一个溺爱孩子的慈父
张艳茜大学毕业后就调到《延河》担任编辑,而路遥曾是《延河》杂志小说组组长。张艳茜充满感情地回忆道:“我最后看到他站立的情景,就是他背着包,迈着还很坚实的步子,从作协的院子走出去赶火车,那一刻永远难忘,难忘那七年的交往。”她说自己是一个在场的人,“在我眼里的路遥不仅仅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邻家大哥,他的写作间就在我住的旁边的四合院里,每天看到一个左手拿着一根大葱,右手一个馒头的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而且他还是一个溺爱孩子的慈父。对我而言,他还是一个时常告诫我要追求崇高的师长、兄长。”
前几天有家媒体记者问她一个问题:如果路遥活到今天,你认为他会怎样生活,写什么?“这个话题很沉重。如果有这样的如果,路遥永远不会停止手中的笔。路遥是个完美主义者,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会永远不知疲倦地追寻着下一个目标。如果路遥活着,相信他还会写出更受读者喜爱的作品,因为他的笔触始终会关注着社会变革,关注着普通人的命运。真有如果,我想喜欢路遥的读者会更多,研究路遥作品的人也不会减少,而为路遥作传我应该没有这个荣幸,也不可能了。因为如果活着,他更看重人们对他作品的认同,而不是关注他本人。”
李志武:路遥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如一个个体户
李志武是法语版《白鹿原》连环画作者,《平凡的世界》连环画做出版的准备时,路遥在病床上为李志武写过关于连环画出版的授权书。
当时他在老师的推荐下找到路遥,提出画《平凡的世界》连环画,“我记得去他家里到处都是书,他说完全同意改编。这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
他带着路遥送的书回去改编,总共用了一年零六个月,这个过程中,路遥每次回陕北,他都拿着画稿给路遥看,最后一次见路遥,就是他病倒的那次。当时他抱着基本完成的画稿见到路遥。
“当时路遥的状况很不好,步履很沉重,我们跟他到医院吊针,晚上我陪他到凌晨一两点,那是我们相处时间最长的一次。我个人对他的印象是,作为一个作家的路遥,他非常自信。记得有一次我问他,你《平凡的世界》里百十号人,这么庞大的体量,写作时怎么应用?他说这就像一个战略家指挥部队,怎么部署,什么位置,需要哪一支部队出现,哪一支部队埋伏,作家和战略家是一样的。”但作为一个凡人来说,李志武觉得路遥在处理生活方面,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能不如一般普通人处理生活那么自如,“那天晚上,我感觉到他有很悲伤的情绪,他甚至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如一个个体户,这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我说你是一个大作家,有这么好的作品流传,但他觉得自己从生活来说可能不一定很幸福。”
编辑:王秋阳
相关热词搜索:平凡的世界 1986年 慢生活 1975年 华商读书社 现实主义文学 延河 文学馆馆长 慢阅读 太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