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滚动新闻 > 正文

闾丘露薇告别记者生涯 发文称告别一个自己

滚动新闻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王辉 2015-05-22 19:51:56
[摘要]针对前述事件遭致的网友“ ‘战地玫瑰’变了”的批评,闾丘露薇表示“道不同不相为谋” , “确实我改变了,只是,在一些人眼中的“退步” ,是我心目中的成长” 。

  “到了说离开的时候了。”5月22日下午,凤凰卫视著名记者闾丘露薇在其个人微博宣布告别凤凰卫视,同时也正式告别记者职业。在微博中,闾丘露薇称“决定离开这个行业,是计划了一段时间的事情”,并透露“从卫视离职,然后会去读书陪孩子,再然后......还没想好”。她同时也表示:“感谢凤凰这个平台提供的机会,感恩上司们和老板的包容,舍不得的,是曾经共事的同事们,在这里想说:很荣幸和你们做过同事,祝福你们。”

  在随之发布的题为《告别一个自己》的约2000字长微博中,闾丘露薇没有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但回应了此前因“转发内地儿童香港便溺”、“夸奖美国警察执勤专业,支持记者去军事设施门口拍摄”等事件引发的争议。

  针对前述事件遭致的网友“‘战地玫瑰’变了”的批评,闾丘露薇表示“道不同不相为谋”,“确实我改变了,只是,在一些人眼中的“退步”,是我心目中的成长”,并称“做一个合格的记者,不单单需要敬业、勇敢和专业,还需要思考的能力、独立的精神、面对压力的勇气”。

  文末,闾丘露薇说:“我要去迎接新的生活了。”

  在新浪微博,闾丘露薇的告别博文获得大量点击和评论。

  华商报记者注意到,评论弹赞互见。但来自网友Silence的一条伤感评论引发了更多共鸣:“凤凰卫视木有凤凰了”。

  公开资料显示,出生于1969年的闾丘露薇,自1997年起进入凤凰卫视担任记者、主持人。2001年,在美国华盛顿现场报道美国总统的就职仪式,并成为全球首位进入阿富汗腹地喀布尔采访的华人女记者。2002年,闾丘露薇成为惟一一位三进阿富汗的华人女记者。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成为在巴格达市区进行现场报道的惟一的华人女记者,由此被业界称为“战地玫瑰”。

  长微博全文如下:

  告别一个自己

  告别一个做了整整二十年的职业,告别一家做了十八年的公司,原本以为自己总要有点心潮起伏,但是结果却是异常平静。

  是离开的时候了。

  最后一季的《广告狂人》,Don坐在会议室里面,听着新同事讲述着他的广告创意,那种叙述的方式和语气是如此的熟悉,如果看过前面七季,你会以为那是Don,年轻时的Don。在那个坐满了人的会议室里面,有那么多的Don,更年轻的Don。也因为这样,当Don抬头看着窗外,眼神跟随空中那架飞机漂移,然后起身走出会议室,我觉得那就是我自己:坐在会议室里面,看着年轻的同事们做着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好像看着以前的自己。

  可是,现在的自己呢?未来的自己呢?可不可能不要继续重复的生活?是不是可以让自己寻找另外一种可能,找寻一些改变?人生如此漫长,需要不断转变一下生活的方式:给自己一些陌生的事物和挑战,让未来的自己比现在进步?

  我喜欢挑战,也喜欢压力,因为这样才会让自己有进步的空间。所以,对于两个月后开始的全职学生的生涯,我很期待,也有些焦虑。之前考托福,监考老师指着我说:“家长,请到楼下去等。”我知道,我的年龄,已经让我成为了一名超龄学生,就好像父亲知道了我的决定,第一个反应:“读完博士课程,你可就是五十岁了呀。”当然,父亲不知道这个担忧还有一个前提,我必须要有能力完成课程。一位同事给我的临别赠言:“读不下来了话,就不要读了。”

  如果和工作相比,回到课堂,面对考试,交作业,写论文,这是我觉得应付起来有些困难的事情,甚至有些担心自己的能力,但是也正是这样,更坚定自己踏出这一步的决心,因为一切都是那样的不理所当然。

  我不是一个有长远计划的人,所以我并不清楚,在完成学业之后,一定要做什么。但我又是一个善于短期计划的人,我知道,如果未来教书是我的一个选项的话,那必须现在有所付出,拿到博士学位。我也知道,依照我目前的能力,可以做的,都已经做过了,如果未来希望能够更好地回馈社会,必须提升自己的能力,而此时此刻,回到校园充电,同样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告别媒体人的身份,未来在网络中如何言说,我还没有花太多时间去想,因为分享资讯和观点,不再是我的工作,当然,我可以继续看成是自己的责任,是我和这个世界互动的方法。

  趁这个机会,回应一下那些指责,虽然我知道,有些人对回应不会有兴趣,但是只要有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听到,那也值得我写下这些文字:

  ——内地儿童在香港街头便溺的问题。

  一些人说我歪曲事实,事实上,不管是转发还是我对新闻事件的转述,是准确的。谣言之所以传播得比事实还要快和广泛,在相关信息都是公开,都可供查询的情况下,那就不是造谣者的责任,选择相信和传播谣言的每个人都要负责。为何会这样,因为事实让人不喜欢,因为谣言可以有自我安慰的效果。

  也有人批评我为何转发相关新闻,这也是很多时候对媒体以及媒体人的批评:那么多新闻,为何偏要报道这些?记者的报道,是否会轰动,到底是因为记者和媒体的炒作,还是因为受众们主宰的二次传播?严肃新闻比不上八卦流行,是媒体的问题,还是受众自己的选择?不要说看不到,在都看得到的情况下,自己到底对哪些新闻,哪些话题更有兴趣?

  ——夸奖美国警察执勤专业,支持记者去军事设施门口拍摄。

  说到夸奖美国警察的来历,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这篇2007年的博客,评论唐笑因为要强行闯入电视台,被门口守卫的武警打了一个耳光,这就是其中提到美国警察的一段:

  “想起一次在美国采访,有同行不听警察的话,硬是一只脚踏在了警戒线上,结果,被警察一把提了出去,面对这位同行的高声大骂,警察们只当听不到,反正只要不进入警戒线,就不管他们的事情了。这就是执勤的专业。还好只是收走了记者证,不过接下来的日子,这位同行就郁闷的很,因为没有记者证,不能够去采访了。这还算好,好几次在国外采访,原本打算在酒店的大堂拍摄领导人进进出出,结果酒店的保安,(不是警察,确实只是保安)把我们赶出了大堂,因为酒店是私人领地,既然是私人的,就要听从这里主人定下的规矩,不能拍就是不能。”

  执勤的专业,指的是手法,如果守门的武警够专业,就不会用打耳光的方式,如果铁路警察够专业,就不会有开枪的争议。同样,如果美国的警察够专业,就不会爆发弗格森的示威。用对一种行为的认同,来直接替代到对一群人的认同,这属于偷换概念。

  至于拍摄中国的军事设施,如果一家媒体声称某一个地方是军事基地,而这个地方在外观上没有任何军事设施的标志,其他的媒体是不加考证的直接引用,还是自己去实地考证更加对受众负责?

  听到一些网友,甚至是相识的人批评我,说闾丘不再是以前的“战地玫瑰”,变了。

  确实我改变了,只是,在一些人眼中的“退步”,是我心目中的成长。慢慢懂得,做一个合格的记者,不单单需要敬业、勇敢和专业,还需要思考的能力、独立的精神、面对压力的勇气。

  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一直想对那些看我不顺眼的人说:

  我没有能力主导你的选择,看和不看,我都在那里,只要你不关注我,忽视我,我就会在你的生活中消失的。

  我要去迎接新的生活了,但我一定不会变成你认为或者期待的那个“我”的。

  华商报驻京记者 王辉

编辑:华商报供稿

相关热词搜索: 闾丘露薇 生涯 记者

上一篇:寻访府谷忠烈祠 感受马占山的抗日风采 下一篇:景俊海:丝绸之路是友谊的彩带合作的桥梁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