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有个误区,就是你给我一个什么办法让我教育好孩子,或者整天问我该怎么办,告诉你怎么办了就解决问题了吗?其实不然,教育孩子不只是方法问题,它涉及家庭教育的氛围、家长的素质等。”5月23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陆士桢在为西安市大学南路小学的家长做讲座时说道。
你是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讲座很接地气,不乏幽默之语。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讲座里,就如何做一个好家长,头发花白、年近七旬的陆教授操着京味儿十足的普通话,以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给了家长八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家庭教育以抚育为主,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有决定性的作用,主要影响孩子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心理素质。
“比如一个家长捡了3000元,并不停地在孩子面前说‘我怎么这么幸运捡了3000块钱,这个钱我要怎么怎么花’,那么这个孩子长大后可能就会贪小便宜,也不会拾金不昧”,陆教授说,“再比如,楼上的住户发出很大的噪音,经过协调楼上住户已恢复安静,但楼下住的家长仍旧不依不饶用墩布使劲地敲天花板以报复对方,这家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得理不饶人、报复心较强”。
“我遇到很多家长,问我有什么办法能把孩子教育好,有的整天问‘我该怎么办’,其实孩子的教育不仅是方法的问题,还涉及一个家庭的氛围、家长的素质等,我的第二个建议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决定孩子的未来”,陆教授说,家长有四种类型:权威型、放任型、溺爱型、民主型。她讲了一个例子,有一个典型的权威型母亲,从小教育孩子非打即骂,“‘我妈打我,我不敢吭声,我妈打我爸我也不敢吱声’……这个孩子长大成人后坚决不要孩子,怕自己也会忍不住重蹈母亲覆辙也打孩子”,陆教授倡议做民主的家长,打孩子带来的就是他的反叛,指出放任的父母越来越多了,比如异地工作的、忙于做生意的以及进城自认为混得不错的农民工,带来的问题是“由于缺乏关爱,孩子青春期一有人勾引立刻就跑”。
大多数家长目标直指世俗的中国式成功
“我的第三个建议就是与孩子保持对衡的交往式讨论,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很多人都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问题是你准备让孩子往哪儿跑?对于中国式成功,说透了就是钱多、有地位,大多数家长内心深处的目标直指这种世俗的成功,实际上,有钱未必就幸福、快乐”,陆教授毫不客气地说道,并以自己的孩子来举例。
“我的儿子从小学习差,成绩经常倒数,初三毕业时不想上高中了,就上了一个不错的中专学服装设计,一天他说‘周围的人都上大学了,我怎么就不能上大学呢’,于是决定通过成人高考的形式考大学。他很努力,最终考上艺术类本科。后来儿子又要出国读国外的职业教育,在加拿大拿到了一个电脑动画方面的证书,回国考了公务员进入国资委,再后来又进入央视,在技术上一直都很拔尖。总结我儿子就是他干了愿意干的事儿,活得简单而快乐。有人对我说你儿子成绩差成那样你不焦虑就是奇迹,他的成长说明逼孩子不管用,要让他自己选择。”
比打游戏更可怕的是网上交友
第四个建议就是了解孩子成长过程的全面性。陆教授提醒家长说,现如今比打游戏更可怕的是网上交友。一个学习好、在大家眼里是好学生的少女才十二三岁,背着父母在网上交了一个男朋友,每周出去幽会,在一次开房中女孩因为兴奋导致血管瘤发作最终成了植物人。
“青春期萌动与是不是好孩子没有多少关系,做家长的要观察孩子身上发生的变化,不能只关注成绩,你若不管孩子就危机重重”。
陆教授的第五个建议是警惕家庭教育的误区:过分期望、过分替代保护、过分隔膜、过分放纵。“我去美国探亲就发现在美国的空地上都是孩子在进行体育锻炼,美国家庭对孩子最大的期望是将来能够自我管理自食其力。而中国人对孩子的期望则过高,对普通的孩子实行精英教育。要把你的孩子当成独立的发展的主体。”
编辑:曹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