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笔直的峭壁上凿出洞门来
轰炸来临前,市民开始有序进入防空洞。洞口形状并不规则,洞外还堆放着开凿出的大石头……这是《苦干》中大轰炸来临前的一段场景。
重庆《大公报》记者彭子冈曾对当年人们修筑防空避难设施的场景做过如下描述:“他们在冷风里从笔直的峭壁上打出洞门来,然后一点点地用炸药炸。”
唐润明表示,在战争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重庆各种建筑物资、器械等都十分匮乏,数以万计的石工、泥沙工和运输工,只能用炸药在坚硬的石坡上打眼放炮,或用铁锤、钻子、扁担、箩筐等原始工具挖沟凿洞、搬运泥土。
“英勇的重庆市民就这样肩挑背磨、一手一脚地挖出来、炸出来一个个防空洞,构筑起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防空工程。”唐润明说。
国立中央大学在轰炸中零伤亡
数据显示,在重庆大轰炸的6年间,重庆的防空设施在数量上增加了近30倍,防空洞的容量增加了约60倍。
“防空避难设施,保障了重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也保障了战时首都正常的工作、生产与生活秩序。”唐润明说,“大轰炸期间,重庆的兵工厂、发电厂、炼钢厂等,都将重要机械移入洞中工作。”
迁到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在抗战时期遭受过数十次的轰炸。但中央大学在沿嘉陵江的岩石上开凿了一排可以容纳5000人以上的防空洞,在整个轰炸中零伤亡。
“在空袭警报网及防空洞之供应方面,重庆可与世界上任何城市比较而无逊色……”抗战时期英国第二任驻华大使薛穆,曾对重庆的防空设施做出如此评价。
资料显示,日本在重庆大轰炸期间,1939年每1颗炸弹死伤约5个半人,1940年每1颗炸弹死伤约1个人,1941年前5个月内约3颗半炸弹死伤1人。唐润明称,防空洞的修建对大轰炸死伤人数的减少功不可没。 (记者 兰世秋 实习生 颜宏)
编辑:杨泽坤
相关热词搜索: 重庆大轰炸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