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外国人能听得进去”
1986年12月,郁文调动工作,我接任研究室主任。她的新工作,是中国国际交流协会总干事。
“文革”之前,中联部受中央委托,负责指导“工(会)、青(年团)、妇(联)、和”的外事工作。“和”即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委员会,简称“和大”,主席为郭沫若,地址在北京台基厂1号。
“文革”时,“工青妇和”的外事活动基本停止。“文革”之后,“工青妇”对外活动逐渐恢复,但“和大”活动迟迟未启动。台基厂1号也归了外交部主管的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简称对外友协)。
中联部同对外友协也有密切的工作关系。由于以前党际关系只局限于共产党之间,同亚非拉各国以及日本、欧洲社会党左翼的来往主要由对外友协出面进行。
从70年末、80年代初开始,中共逐步建立了同各国各类政党的关系,但这需要一个相互了解的“过渡”。于是中联部提出对外友协归其主管,得到中央批准,但由于时任对外友协会长王炳南不同意而没有落实。
李一氓想到“另起炉灶”。他与时任中联部副部长吴学谦、乔石和朱良等商议,经过几个月的筹备,经中央批准,于1981年9月正式成立了中国国际交流协会。
成立这个协会,还能为民主党派领导人创造一个平台,便于他们和中共一起参加同外国政党的交流,以更好地体现多党合作。
作为创办者之一,乔石一直十分关心交流协会的工作。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后,他多次会见交流协会的重要外宾。在一次会见后,他对我说(我1993年底调任交流协会任总干事),交流协会要多请民主党派领导人和各方面专家同外宾座谈。他们有切身体会,谈经济问题、宗教问题、台湾问题都谈得很好,让外国人能听得进去。
不要再搞论战
从80年代末开始,苏联和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解体,苏共解散。对此,中联部积极向中央提出政策建议,中央政治局也要中联部提出分析报告。
90年代初的一天,晚上8点多钟,郁文给我打电话说:“老乔请你来一趟。”
乔石要我就苏东剧变及我们应采取的立场这个问题谈一谈。我介绍了我所知的一些主要观点,也谈了自己的看法。我说:“有不少人,特别是一些老干部来信说,对苏共解散十分气愤,要求我们党公开批判戈尔巴乔夫,批判社会党,坚决反对美国的‘和平演变’。”
乔石说:“苏联剧变有很复杂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但内因是主要的。有帝国主义推行‘和平演变’的因素,但我看主要是苏联内部的原因。我们可以在内部批判戈尔巴乔夫,但不要公开点名。我在一次会议上建议不要点名批判,否则就是再搞公开论战了,论战会引起很多麻烦,我们要吸取过去的教训。主要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要继续下去。对外无论发生什么变化,国家关系还是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最后,他说,今天只是交换看法,不要外传。
1993年夏,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会见外宾。会见前我陪中联部领导做例行汇报,江泽民告诉我们:“你们的材料,我和政治局的同志都看了,很好。再也不能搞论战,搞政治运动了,否则就要亡党亡国。”
编辑:贾艳菲
相关热词搜索: 乔石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