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话是金”
1963年,乔石在中共中央高级党校理论班进修一年后,分配到中联部五处(即西亚非洲处,当时“处”相当于“局”),担任副局级研究员,处长为吴学谦。
建国前,吴学谦曾担任中共地下党上海学生运动委员会书记。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从上海学运的领导人中,走出了连续四任中联部部长:乔石、钱李仁、朱良、李淑铮。
乔石的夫人郁文也随他一起调入了中联部,在十一处(即编译处)担任处级研究人员。郁文出生于书香门第,解放前是上海左翼报纸《联合晚报》的记者。在报社工作期间,她认识了乔石,后来一起从事学运工作,解放初期结婚。
十一处负责编辑中联部的内刊《动向》。各部门的稿件先送到十一处,经过编辑后,报部领导签发,最后送中央。当时我在中联部一处(即苏联东欧处)德语组,经常去送稿子,因而与郁文熟悉起来。
郁文和我还是宁波同乡。后来,我母亲从老家来北京,乔石的母亲也是宁波人,两位老人也熟识了。
我和乔石的接触不多。当时中联部是保密单位,部长王稼祥的口头禅是一句苏联谚语:“不说话是金,少说话是银。”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再加上性格使然,乔石话很少,但跟上上下下的关系都很好。
乔石视察珠海
除此之外,乔石做卡片是中联部一绝。当时,积累资料主要靠做卡片,我也有一大柜子的卡片,一格一格的,像开中药铺。乔石的业务很强,做的卡片非常细致,除直接涉及业务的之外,马恩列斯和毛泽东的著作,也都摘抄整理成卡片,而且字写得很好。
中联部老干部多,其中不少是搞地下工作出身,因此,文革期间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乔石等都被关进中联部的“南小楼”隔离审查,之后下放“五七干校”。
1971年1月,耿飚调任中联部部长,在他的努力下,中联部被打倒的干部逐步“解放”,乔石等人都被调回来了。1973年4月,中联部成立了“研究组”(后改为研究室),乔石是负责人之一,郁文随原来的十一处并入了这个部门。
1978年2月,乔石被任命为中联部副部长。当时主持中联部工作的是常务副部长李一氓。李一氓是参加过北伐和南昌起义的老资格革命家,也是文化人,兴趣广泛,思想开放。他很器重乔石,认为他为人稳重,有理论修养。乔石对李一氓也十分尊重,并且受他的影响很大。两个人都很喜欢和擅长书法。乔石的书法有自己独到的风格,在中联部内外都很出名,这种修养,使他少了官气多了儒雅。
文革后,中联部打开政党工作新局面是从南斯拉夫开始的。中共同南共联盟中断关系近20年,在正式恢复两党关系前,党内需要做一系列“转弯子”工作。
1978年3月,李一氓率领中共党的工作者代表团访问南斯拉夫,乔石是副团长。访问之后,中联部报送了《关于中南两党恢复关系问题的宣传提纲》,中共中央向全党转发,由此完成了“转弯子”工作。这里头,乔石提出思路、起草报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1982年4月,时任中联部部长姬鹏飞离任,由于副部长吴学谦调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当年11月任部长),乔石继任了中联部部长。
文革前,同中共有政党关系的外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有80多个,“文革”期间,由于主管中联部的康生推行“支左反修”,和中共保持联系的政党只剩10个。
80年代前期是中共政党外交的转折时期。邓小平连续多次会见外国政党领导人,胡耀邦提出开创党的对外联络工作的新局面,中央书记处前所未有地几次讨论中联部的工作。
编辑:贾艳菲
相关热词搜索: 乔石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