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两班到常态化运行
对外贸易进入“向西走”时代
从2013年11月首班发车至今,“长安号”开通运行已经一年有余,从最初的每月1班到如今的每月6~8班,截至7月4日,共开行96班计4650车,货物总重量达12万吨,出口总值约1.85亿美元。源源不断的“中国制造”在它的承载下走出国门,目的地遍布哈萨克斯坦等中亚5国的44个城市和站点,“长安号”已成为西安推进向西开放的靓丽名片。
首趟“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的整车班列,运载的货物均为“陕西制造”。“从自己家门口把产品直接运送到中亚,这对陕西企业还是第一次。”陕西一家从事国际经济贸易企业的负责人说,这极大提高了陕西企业和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而在此之后,随着“长安号”的名声越来越大,吸引了更多来自周边地区乃至沿海省市的企业。如今,“长安号”的货源除了30%左右的“陕西制造”外,其余主要是来自甘肃、宁夏、山东、江苏、河北、上海、浙江等省市的外地货源,充分显示出了西安作为中国几何中心的重要战略地位。
“众所周知,从改革开放至今,沿海地区一直牢牢占领着地理区位和港口优势,在向东开放的过程中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张朝阳告诉记者,在“长安号”开通之前,陕西的大部分进出口也要借助沿海港口,对外贸易主要“向东走”。“如今一切都大不同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向西开放已经成为共识,沿海地区也在积极探索国际贸易的西进之路。”张朝阳说,“长安号”为西安与沿海港口深化合作、双向互动,贯通连东接西的双向物流大通道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沿海企业锁定西安,通过“长安号”与中亚地区开展贸易,对外贸易将正式进入“向西走”的时代。
推动回程货源组织
让“幸福快车”满载而归
“长安号”的常态化运行,让来自全国各地的货物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而中亚地区富集的矿产和棉花、瓜果、菜籽油等农产品资源,也深深吸引着中国的消费市场,这就让“长安号”的回程货源组织变得重要且紧迫起来。
日前,西安国际陆港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西安陆港大陆桥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与哈铁快运股份公司,在西安国际港务区签订了合作框架意向协议书,标志着西安将与哈萨克斯坦国有铁路公司加深在国际运输领域的合作,推动中哈两国经贸往来。利用这一契机,西安国际港务区积极推动“长安号”回程货源的组织,与西安爱菊粮油集团达成初步意向,计划于今年8月采购哈国2000吨食用油,并用‘长安号’回程班列由阿斯塔纳经阿拉山口发回西安,爱菊集团下一步还计划在哈国建立油脂分厂、面粉分厂、豆制品分厂等分支机构。此外,中外运空运、陕西易盛等本地企业也具有从中亚地区进口货物的需求。作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铁路干线网的运营商,“哈铁快运”与港务区合作后,将在国际铁路运输方面给予“长安号”大力支持,并整合零散货源,多开设回程货源班列,进一步提升效率,也让“长安号”满载着哈萨克斯坦人民的祝福回到西安。
编辑:贾艳菲
相关热词搜索: 长安号 幸福快车 铁路集装箱 西安港 国际铁路运输 焦点访谈 两支 班列 双城记 陕西制造 政策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