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正文

秦人悍将:儒将孙蔚如“铁骑纵横气如山”

专题资料库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孙强 2015-07-14 16:14:00
[摘要]一个人的名声是基于人物在时代中的作为。孙蔚(yù)如,这位从西安东郊灞桥豁口村走出的将军,在70多年前抗战中,驰骋疆场,立马中条,抗击日寇,最终以第六战区司令长官的身份,接受日军投降递上的指挥刀。

杀敌:十年积恨还辽沈

“烈烈金风荡寇氛,中条立马日将曛。十年积恨还辽沈,百战提兵涉潞汾。师克在和壮在直,汗挥如雨气如云。待看斩尽楼兰日,痛饮黄龙奏大勋。”

——《七律烈烈金风》(1939年秋于山西平陆县)

山西芮城县有个远近闻名的中条山抗日英雄纪念园,园中矗立着一座巨大的纪念碑,左侧向阳一面是孙蔚如题写的四个大字:誓雪国耻。

这四字最早刊登于1932年9月18日的《西北文化日报》。其时,孙蔚如刚就任38军军长三天。“誓雪国耻”——指的是一年前的“九一八”事变。东三省被日寇占领,身为军人,孙蔚如恨不能“十年积恨还辽沈,百战提兵涉潞汾”。在孙蔚如的诗句里,这些侵略者不过是“岛夷小丑”。他逼视贼寇“怒眦裂”,坚持着“挽狂澜,作个中流砥柱”的信念。

对内鼓舞士气,对外则一显英武气概。中学高级教师陈瑞华编纂了《孙蔚如将军诗词与书法》。陈瑞华评价这些戎马倥偬间内心情感宣泄的诗作,“可谓马蹄溅落的诗行”,却儒雅深奥,“古典文学修养丰富厚实”。

于右任曾写过一首词,《越调天净沙·赠孙蔚如总司令》,其中有句:“中条雪压云垂,黄河浪卷冰澌,血染将军战史。北方豪士,手擒多少胡儿!”

孙蔚如自己也写过“立马中条”。1939年秋,他在山西平陆县郭原村抗敌,作诗“烈烈金风荡寇氛,中条立马日将曛……待看斩尽楼兰日,痛饮黄龙奏大勋。”

这年,他又做了一首“满江红”,“立马中条,长风起,渊渊伐鼓”,“新旧恨,从头数,挽狂澜作个中流砥柱”。孙蔚如还找人将这首满江红谱了曲子,作为第四集团军干部训练班的班歌。

曾任干训班大队长的中共党员刘侠僧曾回忆,孙蔚如给部队官兵详细阐释过歌词的含义,“当讲到日本侵略者铁蹄所到之处,为所欲为,他愤恨地离开坐凳站起来,攥紧了拳头怒目远视,眼睛里似乎要迸发出火花来!”

1985年出版的《陕西文史资料》第18辑,收录了孙蔚如的回忆文章《第四集团军抗日战争概略》。孙将军忆及1944年5月指挥第38军在河南宜阳韩城镇阻击日军经历:“此战无已设阵地,全是野战,敌有大量之飞机、战车,我则全无抵御武器。幸赖山路崎岖,又值阴雨,否则颇难支持也。”

就是这样艰难的条件下,38军最终“予敌重创”——依靠的正是“誓雪国耻”的英雄气概。

兄弟:扫尽强权见大同

炯炯欃(chán,彗星的别名)枪照亚东,炎黄世胄运何穷。凉风午夜长河渡,扫尽强权见大同。

——《七绝抗日东渡》

(1938年秋率部由大庆关渡河开赴前线)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雷学军曾著文评说孙蔚如,标题为《内红外灰孙蔚如》,史学界认为这是对孙将军一生深刻而准确的评价。

据《陕西抗战将领年谱》记载,1933年,孙蔚如时任国民革命军第38军军长,驻军汉中。在杨虎城支持下,5月,孙给红四方面军发去密函,称,“国势阽(diàn,临近边缘)危,岂容兄弟阋(xì,争吵)墙,动辄兵戎相见……甚愿停战议和,共同反蒋抗日,以纾国难”。

孙蔚如秘密派出特使赴川北与红军联络,多达11次。最终,双方达成四点秘密协定,以巴山为界互不侵犯,在陕军前沿阵地设立联络站,红军可用隐蔽方式来汉中采购日用品,陕军馈赠一些药品和军用地图表示诚意。

这项协定称为汉中密约或巴山协定,是中国抗战史上国共两支武装第一个共同御侮协定,有具体条文,有实际行动,被一些史学家称为西安事变的序曲。

孙蔚如将军由此成为第一个为抗日与中共达成互不侵犯共赴国难协定的国民党将军。

抗日战争爆发前的1936年8月,孙蔚如委托赴陕北汇报工作的中共地下党员孙作宾向毛泽东转达“38军愿同红军互不侵犯,建立联系,相互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

编辑:周庆辉

相关热词搜索: 如山 儒将 铁骑 孙蔚如

上一篇:“白发将军”赵寿山 死守雪花山咬着牙根不求援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