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正文

秦人悍将:儒将孙蔚如“铁骑纵横气如山”

专题资料库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孙强 2015-07-14 16:14:00
[摘要]一个人的名声是基于人物在时代中的作为。孙蔚(yù)如,这位从西安东郊灞桥豁口村走出的将军,在70多年前抗战中,驰骋疆场,立马中条,抗击日寇,最终以第六战区司令长官的身份,接受日军投降递上的指挥刀。

同年9月,毛泽东复信孙蔚如,“知先生抗日情殷,愿赋同仇,甚感甚佩”,“良以同是中国人,何嫌何仇自相煎灼!”毛泽东赞赏孙蔚如愿意联共抗日,“今则西北大局益急,舍联合抗日无以自救救国”,并提议“自即日起,双方即应取消敌对行动,各守原防,互不侵犯。同时允许经济通商,保证双方来往人员之安全。”

这封信如今保存在中央档案馆,成为孙蔚如与共产党友好交往的见证。早在1928年初,蒋介石接到密告,说孙蔚如部队有数十名共产党,遂电令孙蔚如全部抓获杀掉。孙蔚如对身边人说,这些人一是我的乡党,二是我的学生,叫我杀谁呢。我杀了人怎么能对得起陕西人,怎么能对得起我的学生、对得起我的朋友。而且这些人都有爱国之心,不顾生命参加革命,诚为可嘉,何为可杀?

孙蔚如以遣送编余军官的名义,资助已暴露的共产党人离开。

胸怀:疆场不复试青骢

小园日暖桂花风,徐步优游清水东。但向此中寻乐趣,疆场不复试青骢。

——《七绝小园》(1922年秋天)

孙蔚如先生56岁那年,写了一份自传,“1896年,生于长安豁口村一半耕半读之家”。那时,灞桥豁口村还属于长安县。

1916年,孙蔚如从陕西陆军测量学校毕业的第二年,就加入了中华革命党,从事反袁活动。之后,又加入于右任创建的陕西靖国军。到1921年,成为杨虎城部第三路第一支队第5营营长。从此成了杨将军的战友和助手,在杨虎城被迫离开所部后统帅陕军。

1926年,“二虎守长安”时,孙蔚如负责西安城墙东北角的守护,寸土不失。那时的孙蔚如就以诗言志,他写城内军民忍受生存困境,“菜色载途怜饿莩(fú,同‘殍’),马肝充食悯兵饥”。

早在1922年,孙蔚如途经河南安阳拜谒岳飞庙。触景生情,他咏出一首七绝,“直捣黄龙迎二帝,功成再造一汾阳。若非十二金牌召,千古无人拜鄂王”。

作家陈忠实细读过这些诗句。“作为一名军人,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命运,在错综复杂的历史大转折时期,心头悬着作为耻辱象征的宋高宗召回岳飞的十二道金牌。”这是一个忠与奸的截然划界。“有岳飞在心底,孙蔚如的人生道路选择和个人胸怀,就铸成一种难以改易难得动摇的基础。”

十多年前,陈忠实曾为纪实文学《立马中条》一书作序。在书稿的阅读中,陈忠实“强烈地感知到这位横刀立马、给倭寇致命打击的大将军顶天立地的脊梁和凛然的风骨”,在小说《白鹿原》里,他塑造了一位儒将“茹师长”。有人说,这个“茹”字就有孙蔚如的影子。

“茹师长”、“孙司令”的故事流传在灞河两岸。中学教师陈瑞华还是个孩童时,就听过不少关于孙蔚如的传说。“日本鬼子过不了潼关,就是孙司令带着咱陕西兵在中条山把守着呢。咱陕西兵个个都是冷娃,不怕死,狰着呢。”(狰,陕西方言,厉害、凶猛。)

幼时陈瑞华就想,将来要给孙司令做点啥,“拉马拽镫也好”。后来,他结识了孙蔚如将军长子孙存汉,参加了西安事变暨十七路军军史研究会。2014年6月,陈瑞华编注出版《孙蔚如将军诗词与书法》一书。“让人们读将军的诗,来了解那一代人的胸怀。”

忠孝:海内升平日,投鞭念佛陀

雨行六百里,万物翳(yì、遮蔽)云过。泥拥关山道,风翻渭水波。应怜民疾苦,宁计马蹉跎。海内升平日,投鞭念佛陀。

——《五律》(1925年春)

打了大半辈子仗,孙蔚如内心向往的其实是平静的生活。早在1925年春,孙蔚如曾作了一首五律,其中有句“海内升平日,投鞭念佛陀”。

当年,他率领三秦子弟前往山西前线杀敌时,易俗社曾召开欢送演出大会,会前五分钟,孙将军才匆匆赶来。原来,他先赶回老家豁口给老母亲道别去了。孙蔚如见到白发苍苍的老娘,扑通一声双膝跪倒,给母亲重重磕了个头,哽咽道:“妈,儿不孝!”孙母扶起蔚如说:“我知道,你过河前会回来看我的。”

孙蔚如先生长子孙存汉老人已经80高龄了。他刚刚出院在家静养,却还忙着为纪念抗战七十周年写文章。

2005年6月,华商报记者曾采访孙存汉。当时,他送给记者一本“纪念孙蔚如将军诞辰一百周年”的书:《孙蔚如将军》。书中有一张老照片,正是1945年八九月间,孙将军在武汉接受日军投降时着戎装所摄。

孙蔚如端坐在宽大的书桌后面,桌上摆着一沓文件和放大镜,似是刚刚处理完几桩公文。他的左臂轻轻搭在桌上,臂上缠着一圈黑纱。其时,老母亲亡故,将军重任在肩,没能回陕奔丧,延至11月才返回安葬母亲。

抗战胜利后,孙蔚如获青天白日勋章、美国二战金质自由奖章、首批抗战胜利勋章。

1998年5月,武汉中山公园两名职工在园内受降堂旁清理路基,挖出一块石碑,竟是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受降纪念碑”。如今,受降堂外的一处高地上,竖立着这块碑,背面碑文清晰可见:“中华民国卅四年九月十八日,蔚如奉命接受日本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大将率属二十一万签降于此。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蔚如题。”据《孙蔚如将军》一书记载,当时第六战区还接受了伪军9万,总计三十万日伪投降,占全国日伪投降总数的六分之一。

抗战胜利后,孙蔚如一度任武汉行营副主任。1948年,蒋介石命孙蔚如赴台,孙蔚如携家迁居杭州,又以赴台为名,至上海潜居。上海解放后,陈毅看望孙蔚如,转达周恩来指示,邀请孙将军去北京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华商报记者孙强

华商报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特别鸣谢华山论剑西凤酒全程冠名支持。  

编辑:周庆辉

相关热词搜索: 如山 儒将 铁骑 孙蔚如

上一篇:“白发将军”赵寿山 死守雪花山咬着牙根不求援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