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关注 > 正文

【文化脉动】科技保护,为秦俑“定妆”

关注 人民日报 作者:姜峰 2015-08-06 11:11:37
[摘要]今年5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启动了兵马俑二号坑的第二次发掘,兵马俑中最为神秘独特的“绿脸俑”,就出土于二号坑。出土10余年来,彩绘“绿脸俑”始终没有“卸妆”,这有赖于科技保护手段的探索和创新。

1212.jpg

秦俑修复保护现场。(资料图片) 

今年5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启动了兵马俑二号坑的第二次发掘,兵马俑中最为神秘独特的“绿脸俑”,就出土于二号坑。出土10余年来,彩绘“绿脸俑”始终没有“卸妆”,这有赖于科技保护手段的探索和创新。

秦俑如何“活”起来

中德联手“定格”彩绘之美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3个兵马俑陪葬坑,共有8000多个陶俑,其中2000多个已出土。“考古资料表明,秦俑原是通体施彩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修复部副主任夏寅介绍。

曾几何时,秦俑的色彩是明快亮丽的:战袍上绘有朱红、桔红、白、粉绿、绿、紫等色,裤子绘有蓝、紫、粉紫、粉绿、朱红等色,陶俑的颜面及手、脚面颜色均表现出肌肉的质感。

不少人认为,兵马俑出土时因为考古人员工作不到位,才“卸妆”变成今天所见的“灰头土脸”。其实,2000多年来,秦俑坑曾遭受火烧、洪灾、自然侵蚀等多种不利因素的破坏,出土时表面彩绘就已大部损毁,只有少量彩绘残存。

为了保护秦俑彩绘,防止出土后因环境变化而起翘、剥落,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进行了10余年的合作,揭示了彩绘的层次结构、物质组成、彩绘工艺以及损坏机理,“得出了秦俑彩绘由褐色有机底层和颜料层构成的结论,并确定了褐色有机底层的主要成分为中国生漆”,夏寅告诉记者,“在秦俑彩绘颜料中,我们分析出了一种目前还未在自然界中发现的紫色颜料——硅酸铜钡”,夏寅说这对研究中国古代颜料史具有重大意义。

这些研究发现,还原了2000多年前无数能工巧匠对秦俑“上妆”的画面:先在陶体表面涂上1至2层生漆,然后再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刷上1至2层不同的矿物颜料,最后对眼睛、眉毛、胡须等细部进行描画……

然而,秦俑出土时,矿物颜料和生漆层均已老化,颜料内部、颜料与生漆间、生漆与陶体间的凝聚力和黏附力都很脆弱,而夹在中间的生漆层对湿度非常敏感,一旦失水会剧烈地收缩、龟裂、起翘、卷曲,拖着彩绘一起脱离陶体。

生漆层对湿度有多么敏感?记者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修复部看到了一份实验数据和照片:从相对湿度100%的保湿箱中,实验人员将长度为12毫米的彩绘陶片放到了相对湿度为60%的室内气候中,短短1分钟后,生漆层的两端就开始明显起翘,4分钟后,生漆层已经大部分起翘。

既然分析出彩绘损坏机理,如何加固彩绘,成为一个急需攻关的难题。经过无数次的实验,研究人员最终确定了两套行之有效的保护处理方法:一是用抗皱缩剂和加固剂联合处理法;一是单体渗透,电子束辐照聚合加固保护法。

由于抗皱缩剂和加固剂联合处理法简便易行,1999年,考古人员进入二号坑接触陶俑,现场用这套办法首次保护了整体彩绘俑,成效明显。“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成果于2001年通过国家文物局鉴定,2003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文物科技保护界到目前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

编辑:周庆辉

相关热词搜索: 文化 脉动 科技 保护

上一篇:丝路文学之旅启动 丝路艺术节将办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