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天下 > 国际博览 > 正文

英国教育大臣借鉴中式教育 主张学生用上海教材

国际博览 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周凤婷 2015-09-02 05:31:00
[摘要]而对于两位来自中国顶尖的公立学校的老师邹海连和李爱云来说,这一个月也让他们对纯粹的英式教学有了全新的体验。

  一次对中式教育的戏仿

  BBC电视时事部的创意总监巴格诺尔是这部纪录片的执行制片人之一。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部片子是一次实验。节目的简介里就告知了观众这点。当然,它不是一次科学性的证明谁对谁错的实验。”

  对于这场实验,校长尼尔·斯特劳格的内心是矛盾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英国的某些核心科目在国际性的评估中落后于亚洲国家和地区。他希望中式教育能给英国课堂带来改变,又不想最终被证明老师唱独角戏的枯燥课堂比以孩子为中心的课堂更优越。

  在校长尼尔看来,这场实验让他明白了上海能够问鼎PISA的原因不在于优越的教学实践,而在于中国家长、中国文化和中国的价值观合力作用的结果。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一项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在2012年的测试中,上海学生在数学、阅读和科学的测试中均排名世界第一。

  尼尔在2013、2014年到访中国苏州、上海等地的中学观摩教学,看到的是“勤勤恳恳、循规蹈矩的学生,人数众多的班级。我还看到体育课上学生们成堆扎着在闲聊,因为体育根本不重要,成天待在教室里上课的孩子们也没把它当作一种调剂”。但他很清楚,这样教学下的中国学生“是我们的学生在未来求职时将会遇到的竞争对手”。

  他在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表示:从这次教学实验里我学到了两点:延长一天的学习时间对学生们是有益的;老师们也可以时不时地在教室里尝试下“独白式”授课法。

  《卫报》的评论将这场实验称之为“一场文化差异的滑稽碰撞”,将之比喻为“一个聪明的厨师不会拿油锅和土豆做出一道港式点心出来”。

  升国旗、做早操等等都只是对中式传统教育的形式化的模仿,除了引发学生的牢骚之外,没有其他价值。学生质疑,“那只是把国旗升上去,然后呢?”

  同样的质疑也出现在思想品德上,当老师告诉他们,“你们必须调整自己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适应你”,立即引发学生的反驳,“不对,你应该做你自己”。当老师提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说的永远是对的”之类的儒家伦理时,学生立刻质疑“万一我的父母是种族主义者,性别歧视者呢?”

  英国的价值观里,提倡“和自己比”,今天的你战胜昨天的你,就赢了。但在中式教育里,鼓励学生和别人竞争,“第一”才是目标。中文老师赵薇就不断提到,是因为英国良好的福利体系让学生变懒了。他们没有准备好去竞争。即使是一场1000米的长跑,都可以让学生沮丧到落泪。

  争议还来自于博航特学校本身。纪录片中学生纪律散漫,不尊重老师,抗压能力小,与BBC对外宣称的“优秀中学”形象不符。虽然博航特是公立学校中的佼佼者。但英国的中学分为私立和公立,两者相差很大。

  曾于1997~2008年期间担任伊顿公学教务长的奥利弗·克莱默表示,“如果这5位老师来的是伊顿公学,那他们肯定都会很开心。因为这里的孩子能力都非常强,不会让中国老师失望。”伊顿公学是英国最好的私立学校之一。

  而英国网民对这个实验的评价,也有些出人意料。反感每天13小时的马拉松式教学的留言并不多,相反,更多的是他们对学生不尊重老师、没有纪律性的批评,并表示这不是英国学生的正常状态。一名叫杰克的网友对“偏重那些自大,不懂得尊重别人,举止恶劣的孩子感到遗憾”,他写道,“我不赞成体罚,但有一些规矩还是必要的。”甚至有人怀疑这是事前被安排好的真人秀,但这一猜测遭到巴格诺尔的否认,他说,“我们真实而全面地记录了在为期一月的试验课程中发生的所有事实。”

  虽然BBC电视时事部的创意总监巴格诺尔仍表示,这是一次“公平”的比较,但在专业人士和几位亲历的老师看来,最终呈现的效果中,真人秀哗众取宠的成分多过纪录片式的理性探讨。李爱云在看完第一集后表示,“大家现在看到的不仅是最乱的,而且是从最乱的里面挑了最乱的播出来。”

  而对于两位来自中国顶尖的公立学校的老师邹海连和李爱云来说,这一个月也让他们对纯粹的英式教学有了全新的体验。

  邹海连意识到,和真正的英国老师比,自己的课还是蛮中式的。比如,他备课非常仔细,会预估课堂、学生会发生的各种状况,并想好应对解决方案。哪怕就是选几道例题,也要想好前后顺序,和题目对应的知识点。“就像在帮学生设计学习路线,国外老师一般不会这么仔细。”他说。

  一个月后,考核的成绩揭晓了,“中国学校”的学生在数学、科学和普通话三门考试都力压博航特本校,其中数学的差距最明显。

  虽然该片播出后在两国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但英国校长联合会候任主席克里斯托弗·金认为,这不可能对英国教育系统产生影响。“五个老师怎么可能给英国学校带来长期而有意义的影响?”他反问道。

  他们向中国教育学习什么?

  一部关于教育的纪录片得到美剧般的追捧,这个现象极为罕见。

  纪录片最终肯定了中式教育、尤其是在迅速提高成绩方面的优点,

  西方开始向中国学习基础教育的方法,而他们到底在学些什么?

  本刊记者/周凤婷

  BBC的三集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从8月4日开播以来,受到了中英两国网友的极大关注。仅第三集的图文整理,经知名博主刊发后,在5天得到了超过2万条评论,5万条赞,以及6万次转发。

  一部关于教育的纪录片得到美剧般的追捧,这个现象极为罕见。而纪录片最终肯定了中式教育、尤其在迅速提高成绩方面的优点,以及其进入英国课堂的可能性。

  我们的教育模式真的足够优秀吗?为什么中国孩子前赴后继去留学的国家,突然掉转过头,向中国学习基础教育的方法?他们到底在学些什么?

  借鉴中国的数学教学模式

  虽然对中国观众来说,请中国老师给英国熊孩子上课是一个突如其来的节目创意,但在英国,有关教育改革的讨论已经持续了数年。英国官方对中国数学教学模式的借鉴,在去年就已经启动。

  2014年11月,英国教育大臣尼克·吉布(Nick Gibb)推出了他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计划。计划中提出英国学校应该重拾“全班教学”方式,因为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在中国取得了成功。此外,他主张所有教师都应当给学生一本上海的数学教材,并严格按照课本进行教学,进度与上海同年级的学生保持同步。

  尼克·吉布提到的教材,就是上海中小学教辅《一课一练》。2015年2月,英国哈帕柯林斯(Harper Collins)出版社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达成协议,在英国引进《一课一练》。在今年8月的上海书展上,英国版《一课一练》第1册已经面世。根据英国中小学的教学内容,23册的中国版本在进改编和增删后,将一共在英国发行11册。

  不仅引入中国课本,英国政府也引入中式的教学方法。2014年,作为英国政府1100万英镑提升数学计划的一部分,上海市第一批29名数学教师远赴英国短期教学,着重帮助提高小学阶段的数学水平,其中包括如何“让学生拔尖”,即不断强化学生有能力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有能力取得好成绩的信心,一旦发现学生成绩下滑,及时加以干预,等等。

  英国教育部急于向中国取经的原因,是缘于在国际测试中,英国学生的平均水平远远落后于中国学生,比如PISA测试。PISA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由联合国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发起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每三年测试一次,主要是评估了学生们在阅读、数学与科学方面的竞争力。

  2012年,来自65个国家超过50万的15岁-16岁学生参加了该项目的测试。结果,英国学生数学平均分为494名列第26,阅读排名第23,科学排名第21。更让政府震惊的是,该报告还显示在英格兰和北爱尔兰,有850万成年人的算术能力相当于10岁孩子的水平。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上海的学生在PISA的三项目排名均为第一,这已经是上海第二次蝉联冠军。

  在历届国际奥林匹斯数学竞赛中,中国队也多次获得冠军。一直到今天,和乒乓球一样,在世界比赛中,中国奥数队拿金牌是常规,拿银牌才是新闻。

  显然,中国教育中强调与他人竞争、服从权威、统一标准的教育理念,得以使勤奋、聪明、目标性强的学生的竞争力明显高于同龄人。

编辑:刘超

相关热词搜索: 学生能力 中式 学生质疑 学生纪律 英国教育

上一篇:“活化石”异鹦鹉螺再现世间 惊艳稀奇令人震惊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