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西安新闻 > 正文

最美逆行引关注 探索陕西一个企业消防队的盛衰

西安新闻 华商网-华商报 2015-09-07 07:09:32
[摘要]上世纪90年代,企业消防队达到鼎盛时期,西安市总共有四五十个消防(中)队,人员众多,配置的车辆也较好,公安消防曾对此羡慕不已。

  每年两次大比武 装备曾超公安消防

  因为消防员年龄小的缘故,一些人称消防队为“幼儿园大班”。如果不发生意外,企业消防队无疑是很好的幼儿园。而纺军厂这个消防队,幼儿园的特点更为清晰。

  1990年,乔勇和另外一个男子顶替父亲接班来到这家企业。当时,乔勇16岁,而他的“战友”17岁。父亲们退休后要回老家,不放心孩子去车间干活,害怕身体没长好,干不动强体力劳动,于是多方托关系,将他们安置在消防队。

  因为他们的年龄在消防队最小,按照老队员爱护小队员的传统,就在消防队负责接电话,也参加训练。如今40岁的乔勇清晰记得,每次他翻障碍板的时候,一条腿跨了过去,另一条腿总是翻不过去——因为胳膊没有力气。还有挂梯和两截梯训练,老队员都能顺利完成,而乔勇总是担心挂在窗口上的梯子掉下来砸到自己,心生怯意。还好,训练任务不是很重,一年也就是春季半个月,秋季半个月。

  上世纪90年代,企业消防队达到鼎盛时期,西安市总共有四五十个消防(中)队,人员众多,配置的车辆也较好,公安消防曾对此羡慕不已。

  2015年8月20日,刘民告诉华商报记者,每年春秋两季,西安市消防支队都会组织两次“大比武”,主要是“着装”、“50米接水带”、“两截梯”、“障碍板”等等。刘民现在还记得一次他们中队取得好成绩的情景,不但消防支队发奖状,回到单位后,厂领导还表扬了一番,处(车间)领导还请大家吃饭。

  那个年代也是这个厂子最辉煌的年代。当时,纺军厂附近的城中村,谁家的姑娘嫁到纺军厂,这家人都觉得很有面子。甚至,一些部队转业的干部不愿意去公检法,更愿意去这些大型国企。

  队员更愿意学“文化”而非消防知识

  渐渐地,乔勇对消防队的新鲜感没有了。企业消防队质地较好的制服、大盖帽,他也不愿意出去穿了。

  有一段时间,厂里自学成风。企业鼓励职工自学,甚至承诺职工取得大专学历后,报销所有学费和书本费。很多取得文凭的年轻人被晋升为干部。刘民统计,这段时间,消防队有一半年轻人在学习、参加自考,所选专业以“汉语言文学”和“法律”居多。

  乔勇说,当时消防队里顶替接班的人很多,绝大多数是职工子弟。这些人当中,关系最硬的能公费学习考一个B照,然后成为消防车司机。此外,当上队长的可能性也极小,即使当了队长,也是工人身份,不是干部。所以,学历教育成了众多年轻人的唯一出路。

  相比较而言,队员们对于火灾的预防与扑救等专业知识学习得少一点。那些知识枯燥,而且企业消防队扑救火灾的机会很少。更重要的是,技能再好,也跳不出“企业工人”这个身份。

  不过,一些基本的消防知识,队员们多多少少还是知道的。比如,汽油着火不能用水扑救;再比如着火的液化罐基本不会爆炸,因为气体向外喷,火在外面燃烧一般烧不到液化气罐。

  一位曾经在这个消防队工作过的消防员坦言,3年中他只灭过两次火。一次是厂里的垃圾堆着火了,一次是附近村民的麦堆失火了。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企业十几年零火灾

  2000年以前,刘民所在的这个队伍相对比较固定,消防队执行两班倒,20个人分为两个班,每个班一个班长一个司机一个接听电话的电话员。大多数时候,班长兼着司机。

  同时,每个班分为一号战斗员、二号战斗员、三号战斗员等等。乔勇说,他一直都在5号战斗员以后徘徊,前面都是老队员。

编辑:白玫

相关热词搜索: 消防队 百姓民生

上一篇:禁令八年塑料袋套碗仍未绝迹 市民:看着“干净”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