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冯佳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啃下最难“硬骨头”
致贫原因各不相同,脱贫能力高低不一。今年3月,延安市扶贫工作进入了全新阶段,全市确定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线,坚持贫困村一村一策,贫困户一户一法,着重解决“该扶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帮助扶贫户脱贫致富。
牛永红认为,这次提出的精准扶贫和过去的扶贫有质的区别。“原来是普惠政策,现在是特惠政策。原来苗壮的就自己长起来了,苗细的大水漫灌就长不起来,所以提出来精准扶贫,形象来说就是滴灌,一村一策,一户一策。”
延安市委副书记薛占海介绍,按照陕西省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75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标准,经过核实,延安市现在共有7.62万户,20.52万贫困人口。他认为这是延安扶贫开发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为了啃“硬骨头”,延安市在深入调查,摸清底子的基础上,对因病、因灾、因残、因学、缺产业等致贫原因进行了详细分类。同时,根据以前扶贫经验,全市又选派689名优秀党员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抽调37470名市、县、乡、村干部开展结对帮扶工作,覆盖所有贫困户,帮扶干部一包3年不变,不脱贫不脱钩。同时,延安市还将贫困户和帮扶人的详细信息录入扶贫数据库,实现了精准扶贫的动态化管理。
“按照动态管理,缺产业就帮助发展产业,没一技之长的我们就请专家教授给培训技能,鳏寡孤独残疾智障的就我们采取政府救助兜底保障。”牛永红说,“目前来看,短平快的产业扶贫,可以使一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很快脱贫。”
吴起县吴起街道办中杨青村52岁的农民雷建粉就是短期内产业扶贫的受益者。家中两口人,丈夫二级肢体残疾,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500元。今年5月,她在县里干部帮助下,先后买了180多只鸡苗,只养了两个月,卖土鸡蛋就有了2000多元的收入,“养鸡好着哩!溜达鸡下的土鸡蛋城里人都爱吃。”
吴起街道办副主任高光峰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针对致贫原因中无产业致贫占到绝大多数这一现状,吴起县财政按照1:1的比例,在贫困人口专项资金每人每年补助1000元的基础上,再配套1000元,连续扶持3年,支持产业发展。“从目前镇上的实际情况来看,养殖业、设施蔬菜,都是很有效的致富产业。”
牛永红说,到2017年,延安市要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率先实现脱贫致富,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6000元以上,要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住房、教育、医疗、养老有保障,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编辑:贾艳菲
相关热词搜索: 贫困户 吴起县 扶贫工作 扶贫开发 扶贫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