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正文

黄帝精神:维系民族情感 振奋民族精神的纽带

专题资料库 人民日报 作者:王姿予 庞铭 2016-03-30 09:33:26
[摘要]《史记》唯一记载的黄帝陵建在桥山之巅,不仅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拜谒轩辕黄帝的民族圣地和精神家园,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黄帝陵全景。路绳飞摄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3月,呼吸着旷野清新的空气,踏着春风一路向北,驶离西安170公里后,便来到了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所在地——黄陵县。

  青山雾隐,桥山苍茫起伏,气象森郁,巨大的墨绿色树冠数里之外可见。黄陵桥山的古柏群,是全国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古柏林,其中以“世界柏树之父”最为出名,相传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距今约5000年。在上千年的生长过程中,一张老叶,承载一段故事,一圈年轮,成就一册史书。循着交臂叠翠的古柏根脉,沿着古书史料的记载阅读,追寻着黄帝陵千年历史留下的印迹。

  史载龙乡黄陵

  追根溯源寻魂

  黄陵,地处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位于陕西省中部、革命圣地延安市南端,因“天下第一陵”的黄帝陵闻名遐迩。《史记》唯一记载的黄帝陵建在桥山之巅,不仅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拜谒轩辕黄帝的民族圣地和精神家园,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陕西是民族之根,延安是民族之魂,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黄帝乃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上下五千年之中华文明史,即由黄帝纪元开端,是炎黄子孙的精神象征。5000年前,轩辕黄帝率领先民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奋迹神州,文德武功,恩惠天地,奠华夏之初基,开文明之先河。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团结自强,世代相承,历尽沧桑,昌盛不衰,以其悠久而光辉的历史文化彪炳于世。

  黄帝陵是民族记忆最生动的教科书,是民族振兴最深情的呼唤。遥想人文始祖轩辕黄帝5000年前艰苦创业历程,叙述5000年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黄帝祭祀传承着中华民族同根同祖的理念,发挥着促进民族认同和增强团结的重要作用,不禁发感慨、起激情、立壮志,敬佩和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黄帝文化研究学者方光华认为,黄帝是中华道统和治统的重要开创者,黄帝祭祀反映出道统和治统的绵延不断和源远流长,而如今的黄帝陵祭祀已成为当代中华民族最高的祭奠。

  公祭轩辕黄帝

  对话历史文明

  中国人不信鬼神,崇尚的是祖先文化。“走遍天涯路,不忘中国根,寻根在黄陵,黄陵盼你归”。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根,黄帝陵是海内外炎黄子孙谒陵祭祖的民族圣地。

  千百年来,不远万里前来拜谒祭陵者络绎不绝。不论皇亲贵胄,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海外赤子,抑或方内裔胞,皆不分地域党派地追寻同一个根系,视黄帝为共同先祖而顶礼膜拜,虔诚备至。

  据《竹书纪年》记载,从黄帝逝世时起,华夏民族就开始了祭祀黄帝活动,迄今已有5000年历史。从《史记》中“汉武帝刘彻亲率18万大军征朔方还,祭黄帝于桥山,修祈仙台,遗挂甲柏”的记载看,黄帝陵的祭祀活动已有2000多年历史。

  自西汉以后,桥山成为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并逐渐推行为国家制度。

  据《册府元龟》载:明太祖朱元璋规定,祭文要由皇帝亲自撰写并刻石立碑。

  1942年,蒋介石亲题“黄帝陵”三个大字。

  目前,轩辕庙内现存祭祀保护碑刻124通,其中祭文碑刻46通,均是御制祝文。所谓御制祝文,就是皇帝亲自颁发的祭文,代表的是国家级祭祀。

  1980年以来,黄帝祭祀形成了清明公祭、重阳民祭的黄帝祭祀制度,每年清明公祭典礼,都由党和国家领导人、海内外炎黄子孙代表等上万人参加。

  寻根祭祖活动,是一场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亦是一场历史文明的对话,通过规范的“形祭”来加重“心祭”。

  振奋民族精神

  促进祖国统一

  人类从洪荒时代进入文化时代,黄帝是一个开启文明时代的象征,一个共同文化及民族凝聚力的标志。黄帝陵,具有无限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海内外华人心驰神往和炎黄子孙寻根、铸魂、筑梦、聚心的民族圣地。

  面对始祖圣陵,可以使所有的中华儿女搁置歧见,达到最广泛的团结。正因如此,1937年清明节,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国共两党才能摒弃前嫌,同祭先祖,共御外侮,一致抗日。而毛泽东亲笔起草的《祭黄帝陵文》实为抗日救亡的“出师表”,唤起了全民抗战决心。

  1998年和2000年,分别由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何厚铧亲笔题写的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相继在黄帝陵落成,是追本溯源的文化认同最生动的诠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向心力量。

  近年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吴伯雄,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世界华人协会会长程万琦,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陈美仪,台湾书画界同仁访问团等国内外知名团体和人士先后回黄帝陵寻根问祖,拜谒祭奠黄帝,为推进海峡两岸的政治经济合作,促进祖国统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博得了世界华人的广泛赞誉。

  黄帝,既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旗帜,又是中华文明继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是中华儿女相互认同的文化标志。祭祀黄帝,是表达全体中华儿女尊祖爱国的民族情感,更是表达整个中华民族追根寻祖的文化认同。

  整修祖陵圣地

  传承中华文明

  纵观中国历史,自秦汉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对黄帝陵进行整修与维护,故现仍保存有北宋嘉祐六年的碑刻。

  近现代以来,黄帝陵经过两次整修。1956年爱国华侨陈嘉庚上书中央建议整修黄帝陵庙,毛泽东亲自批请周恩来对黄帝陵进行保护维修,并委托郭沫若为黄帝陵祭亭手书“黄帝陵”三个大字。1992年,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黄帝陵视察和指导整修保护工作,为期12年的整修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整修保护工作。

  为更好地保护黄帝文化遗产,2008年陕西省政府决定在黄帝陵周边规划建设黄帝文化园区,规划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空间结构为“一轴、一河、一环、八区”。一轴是黄帝文化旅游展示核心轴线——轩辕大道,一河是穿过园区的沮河及其两岸开放空间,一环是“陵、城、山一体”的遗产景观环境,八区包括黄帝陵祭祀片区、文化园旅游服务片区、古城历史文化旅游服务片区、东湾景区、城市生活商业综合片区、西部门户片区和两个外围山体生态保护区,项目预计总投资35亿元。

  整修和保护好黄帝陵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13万黄陵守陵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任重而道远。

  弘扬黄帝精神

  彰显文化力量

  四大文明古国曾显赫一时,然而时至今日,古印度、古巴比伦和古埃及最终都失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只留下少许的历史残片。唯有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继往开来,绵绵延续几千年,仍统一完整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何也?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不仅有辽阔的土地和完整的文化记忆,更重要的是我们拥有轩辕黄帝这个民族公认的“精神领袖”,这面中华民族精神的旗帜。只要凭借炎黄子孙这个亲切自豪的称谓,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同胞,就会激起民族情感奔腾不息的波涛,筑成坚不可摧的民族团结的精神长城。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黄帝精神始终起着构建共同心理的作用,已成为跨越历史时空、维系民族情感、振奋民族精神的纽带。

  中华儿女黄帝陵前谒陵祭祖,从古到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这在世界其他民族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不仅因为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代表,更是因为在黄帝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强烈的民族精神,即:修德振兵,抚顺讨逆;敦厚慈仁,有容善蓄;睿智文明,遵礼守义;多所改作,革故创新;克勤克俭,不挠不屈;协和辑睦,天人合一;同源同根,聚心聚力;励精图治,自强不息。

  这种精神超越时空,具有长久的感召力和生命力,我们纪念黄帝、拜谒祖陵就是要深刻体会这种精神、继承这种精神、发扬光大这种精神。

  回望桥山,古柏森森,阳光倾洒下来,疏影横斜,掩映下黄帝陵显得灵动大气。八万多株参天古柏挟着千年的风尘,用年轮沉淀着历史的记忆,延续着讲述千年的故事,护佑着庄严幽静的黄帝陵,继续见证沧桑巨变,时代发展!(王姿予 庞铭)

编辑:贾艳菲

相关热词搜索: 黄帝陵 中华儿女 黄帝精神 1980年 挂甲柏

上一篇:弘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 打造干部教育培训重要基地 下一篇: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将于4月4日举行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