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镰了!”随着一声粗犷的喊声,13日下午,西安市长安区滦镇西留堡村的5亩水稻地里,7、8位农民挥舞着镰刀,开始收割水稻。而这样的场景,在这个以水稻为主要农作物的村子里,很久没有看到了。
“西留堡村水稻种植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种植历史悠久,是西安桂花球大米的优质主产区。近几年由于地表水位下降,农民进城务工人多,种植水稻劳动强度大,工序多,经济不合算,水稻种植面积锐减,插秧耕作技艺在鱼米之乡逐渐被淡忘遗失。”26岁的杨波是西留堡村人,大专毕业后,他在西安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工作稳定,但是,他越来越觉得,都市化的发展,会让人们遗忘农耕文化,“我小时候经常看到的插秧、收稻的场景已经很久看不到了,我真担心子孙后代遗忘了秦岭山下这片稻田。”
今年过年后,杨波没有返回西安,而是在村里种了5亩水稻,他说,从古至今西留堡就有种植大米的习俗,如今种植面积锐减,传统的农耕也面临消亡,他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年轻人,有义务把这个地方的传统的农耕保持下来,传承下来。
昨日,水稻黄了,收获的季节到了。西留堡村的村民们来到田地里,挥舞着镰刀,开始收割水稻。杨波说,自己梦想的场景,是想恢复到八十年代老西安那种骑着自行车去西安城换大米那种场景,以此唤起西安人对本地作物的关注。
华商记者 毛蜜娜 陈团结
编辑:华商报供稿
上一篇:西安的太阳刚露了下脸 降水又来了预计15号才停 下一篇:户籍问题咋解决? 公安未央分局座谈辖区19家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