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关注 > 正文

【治国理政新实践·四川篇】四川精准扶贫 送去“旅游饭”让贫困地区摘穷帽

关注 人民网 2016-12-01 18:59:19
[摘要]11月23日,可喜的数据从在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召开的全省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工作推进大会上传来:今年前三季度,四川省扶贫开发 “四大片区”实现旅游总收入2927.75亿元,同比增长20%,占全省旅游经济总量的47.5%。

  白马藏族非遗传承人旭仕修正在雕刻曹盖头像。平武县文化旅游局供图

  因地制宜

  打造“旅游+扶贫”融合的“四川模式”

  眼下白马王朗的热闹在多年以前是无法想象的事情。当地旅游项目启动前,白马王朗项目核心区域内的1526名村民当中,贫困人口为206人,人均年纯收入不足4300元。2012年,平武县引进成都天友旅游集团对白马王朗进行旅游开发,随着近年来的旅游扶贫工作不断深入、力度不断加大,这里的白马藏族同胞们渐渐吃上了“旅游饭”,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通过发展旅游业,当地已有202人实现脱贫,人均年纯收入在去年底就已经超过8000元,今年更有望突破万元大关。

  白马王朗是四川旅游扶贫的一个缩影,也是四川“旅游+扶贫”融合发展模式之一——“景区带村”模式的成功范例。在四川的旅游扶贫实践中,形成的模式还有“乡村旅游型”和“旅游商品型”。达州市宣汉县就在“乡村旅游型”模式中尝到了甜头,旅游扶贫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当地已开工建设、提升改造景区快速通道、通乡通村道路共350余公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涌现出黄连村支部书记李永太、米岩花海符纯珍等全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带领周边1300余群众通过土地入股分红、就近就业等实现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宣汉还申创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镇(村)9个;培育三星级乡村酒店9家、农家乐35家、旅行社6家;建成乡村民宿达标户478户,辐射带动周边近5万群众增收致富。

  发展旅游需要一定的资源“门槛”,但发展旅游商品“门槛”却更低,很多非旅游区都可以借助旅游商品来带动扶贫增收。高原藏区旅游扶贫促进中心就根据这一特点,在高原藏区打造具有地理标识的旅游商品,完成全面立体式的品牌提升。按照“创意化的文化产品、文化化的实用产品、旅游化的农副土特产品”三大开发路径,依托藏区旅游资源,策划和设计乡城菩提、黑水咂酒等6个具有浓郁藏区特色和有市场潜力的旅游商品品牌,并在中国乡村旅游网等平台上进行推广。

  在巴中,这三种模式被结合运用,为贫困群众带去了实惠。巴中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坚持以国家3A、4A级景区建设的标准,推动乡村旅游聚集地发展。围绕景区抓配套,整合项目加强重点景区及周边基础设施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改善环境,做到“建一个景区、促一片发展”。今年以来,巴中创建了7个国家4A级景区,对当地旅游扶贫带动作用极大,其中5个是乡村旅游景区。另一方面,巴中围绕景区抓电商,乡村旅游发展到哪里,电商就配套到哪里,通过线上线下销售,让农民的农副产品、手工制品变为旅游商品,“巴食巴适”已形成品牌效应。

  在甘孜州乡城县,乡城群众正在旅游业发展中尝到甜头,民宿业像雨后春笋茁壮成长,不仅成为大香格里拉环线上一道风景线,也使乡城全域旅游业得到有效补充。两年前,阿着木嘎看上了坐拥气候、区位优势的黑土地,在家搞起了民宿接待。贩卖水果、唱歌跳舞,甚至阿着木嘎在自家二楼免费开了一间民间手工艺展厅,菩提手串、特有土陶、松茸干片等乡城特色一应俱全。如今阿着木嘎经营的一家四星级乡村酒店已声名远播,年收入20多万元。除此之外,还发动全村25户村民来打工,并销售本地农产品。如今的乡城,正在以守护原生态、传承原文化为基础,引进文化旅游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打造高端民宿业。计划到2020年发展100个主题不同的民宿,带动1000名群众就近就业,实现人均收入上万元。

编辑:

相关热词搜索: 旅游扶贫 十三五 股权基金 西昌学院 彝民族

上一篇:东风汽车:加速驶向蓝海 下一篇:《大国外交》第四集《穿云破雾》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