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关注 > 正文

【冬行西藏】文化遗产在今日:杰德秀小镇的民族技艺传习

关注 中国经济网 作者:李婧 2016-12-23 17:31:08
[摘要](记者 李婧) 杰德秀在藏语里意为“口齿伶俐”,不难想象以此命名的杰德秀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贸易小镇。嘎日邦典编织技艺传习基地照片 中国经济网记者李婧 摄。

  中国经济网山南12月22日讯 (记者 李婧) 杰德秀在藏语里意为“口齿伶俐”,不难想象以此命名的杰德秀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贸易小镇。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杰德秀已形成相当规模的小商品集散地,有来自尼泊尔、锡金、缅甸等地的商人经营日用品,并把此地特色手工艺品远销国外,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物币交换、物物交换的贸易中心,这里更是远近闻名的“围裙之乡”。

\

  嘎日邦典编织技艺传习基地照片 中国经济网记者李婧 摄。

  在藏语中,围裙叫做邦典。嘎日邦典编织传习基地成立于2002年。起初,主人嘎日只是靠着纺织邦典贴补家用及供孩子上学。2002年起,嘎日专门在家里纺织邦典,并雇了6个人帮忙,所生产的邦典越卖越好,供不应求。2006年杰德秀邦典编织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嘎日成为了这项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07年,在政府扶持下,嘎日家创办了编织邦典的专业合作社。几年间,合作社不断壮大,邦典销售打破了局限在西藏山南、日喀则、拉萨等地的局面,远销到国外尼泊尔、不丹及欧洲等地。嘎日的女儿丹增卓嘎告诉记者,曾有日本客户亲自上门购买邦典。现在,一年的纯收入基本能达到40到50万左右,年利润超过了10多万元。

编辑:李晨

相关热词搜索: 邦典 民族工艺 民族手工艺 技艺 西藏历史

上一篇:王家元:只要有信心 荒山变成花果山 下一篇:《大国外交》第四集《穿云破雾》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