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关注 > 正文

【专家谈】凌晓明:守望着“中国制造”促成实体经济腾飞的传奇书写

关注 环球网 作者:凌晓明 2017-01-10 17:30:06
[摘要]岁末年初,一组组“惊爆”新闻在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于这个寒冬给我们带来了几分温暖,几分惊喜。中国制造带来惊奇,“志”在国人产业兴国的壮心之情。中国制造提振信心,“智”于中国实体升格的核心之源。

  岁末年初,一组组“惊爆”新闻在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于这个寒冬给我们带来了几分温暖,几分惊喜。@共青团中央联合@国资小新倡议设立#中国制造日#;由云贵两省合作共建的北盘江大桥让英美网友炸开了锅;新年第一天辽宁舰航母编队首次在南海训练;华为2016年销售收入达到520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2%;平均海拔3600多米的西藏拉萨市一条国内海拔最高的环城路即将建成……无论是西北的云端穿越,还是南疆的海洋驰骋,在中国华夏大地上,人们眼里看的,手里揣的,心里装的,都是中国制造水准的真实写照,这样的格调和气势似乎在新的一年里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作了解读,彰显了“开门红”。

  中国制造带来惊奇,“志”在国人产业兴国的壮心之情。2016年12月26日团中央官微提议的话题#中国制造日#,十几家中央企业携各路神器惊艳亮相,仅#中国制造日#单条话题阅读量达1.9亿。之所以选择毛泽东同志的诞辰作为“中国制造日”网上提议,主办方目的就是通过此向带领全国人民把中国从一穷二白建设为拥有独立完整工业体系之国的伟人致敬;之所以描述和展示强大完整先进的工业体系,就是要让广大青年网友看到中国的进步,特别是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之所以发起的话题得到众多央企甚至民企和网友的积极响应,就是证明了中国制造是国家富强、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基础的共识达成。无数网民发出了“祖国,我为您自豪”、“中国威武”等类似的肺腑之言,这样的情感表达,无不表明了来自民间对于中国制造所寄予的深情厚望,将行业的惊奇演绎到大国气节和民族情怀!从“飞机不够,只能飞两遍”的遗憾,到今日全球每卖出10架民用无人机就有7架来自中国;从以往在国际展会上中国制造刷存在感,到如今全球家电“中国造”广为人知、广为人用;从建国初期现代工业还不到国民经济的10%,1956年的第一辆解放牌载货汽车才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到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17年新年贺词中提起“2016年,‘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悟空’号已在轨运行一年,‘墨子号’飞向太空,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遨游星汉”……一个个超级工程纷纷亮相,一份份伟大奇迹超乎想象,中国制造的突飞猛进与全球瞩目,扬了我们的志气,壮了我们的骨气,挺了我们的脊梁。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作为实体经济“龙头”位置的制造业,在产业兴国、产业强国上给予了我们太多的惊奇。

  中国制造竞争全球,“织”就世界范围中国的创新之路。截止目前,中国轨道交通设备已出口到全球七大洲的101个国家和地区,全球83%拥有铁路的国家,均使用了中国的铁路产品。短短几年间,中国高铁从一个刚入行的“门生”到如今的世界高铁“巨头”,它的崛起速度让世界都为之钦佩。无独有偶,元旦前后,中国一座总投资10亿人民币建成的云贵两省的北盘江大桥,引起了英美网友的热议和点赞。与此同步的是,美国花45亿美元建了90多年的地铁,刚通车就出乱子。无疑,中国制造的一些领域在全球具有相当强的核心竞争力,令世界刮目相看。不久前,欧盟委员会发布“2016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显示中国企业的投资额同比猛增近25%,在全球占比由前一年的5.9%提高到7.2%,这些表明了正在逐步实施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但同时,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制造业整体如今已告别了简单扩张产量的阶段,虽然拥有今天相对完善和成熟的产业链体系,但仍存在着先进工艺、产业技术基础薄弱,低端产能过剩,高精尖产品和重大技术装备生产不足等问题。在全球制造业已基本形成四级梯队发展格局中,中国还处于中低端制造领域的第三梯队,也曾有低落沉沦和凤凰涅槃的选择,因此,华丽转身之时,既要抬头望天,也要低头看路;既不能充当“夜郎”,也不可妄自菲薄。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国一场针对消费升级的产业升级已经蓄势待发,走转型升级,尤其是低端制造的“脱胎换骨”,以技术创新为依托,打造高颜值、高品质和高附加值的制造品牌是中国实体参与世界竞争的必经之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增强产品竞争力”等,这将为中国制造苦练内功以求稳中求进、奋发有为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中国制造提振信心,“智”于中国实体升格的核心之源。中国制造业已逐步走过了一条从代工到创建品牌、从模仿到推陈出新的路径,嵌入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则需要“升级换代”,通过智能化和品牌化赋予中国制造新竞争力“跟随者”变为“领跑者”。要不断增加国内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就迫切需要中国制造谋求新智略,发动新智慧,创造新智能,以此带来信心的提振。这在中国制造的高端领域上有可供借鉴的经验,仅2016年以来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产品拿下多个世界第一:发射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神威 太湖之光”夺得全球超级计算机排行榜冠军、上海磁悬浮列车成为世界上最快的商用高速列车……还有中国导航、中国超算、中国手机、中国核电、中国隧道、中国桥梁等等,带给了我们多少的荣耀和自豪!新形势下,中国经济进入“减速换挡”过程,作为实体经济的代表之一的制造业继续将起着引领和示范作用。2015年已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9大任务、10大重点领域和5项重大工程,这不是一般性的行业发展规划,而是着眼于整个国际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变革大趋势所制定的一个长期战略性规划,实现高端化的跨越发展,目标就是迈入制造强国行列。根据规划,到2025年中国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与此相对应的是,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力图抢占高端市场,美国先后制定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政府推出了“‘工业4.0’战略”;欧盟国家提出的“再制造化”……即将就职的特朗普早已强势发话,拯救美国经济让重振制造业成为一个重要抓手;印度政府两年前“印度制造”计划的振兴雄心勃勃,开始挑战中国。因此,中国制造到了“梦醒时分”,要勇于卧薪尝胆,敢于弯道超车,不能满足于“世界加工厂”的小富即安,未来升格的“智”路,要在中国科创政策的红利下创出独特自主、独领风骚的“中国智造”,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以改天换地和大无畏的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曾以如此的豪迈创造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奇迹。今天,我们同样面临着中国制造带动中国实体经济大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年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发出了“着力振兴实体经济”、“继续加大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号令。蓝图已绘,路径已定,关键在干,只有坚定信心,知难而进,上下同欲者才能胜,期待中国制造通过供给侧机构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在振兴实体经济上蓄力、助力、发力,为中国实体经济的腾飞浓墨重彩地再书写传奇!(作者是重庆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副教授)

编辑:李晨

相关热词搜索: 实体经济 中国革命 中国共产党人 制造领域 中国创造

上一篇:人民时评:共同努力,为了我们畅快的呼吸 下一篇:《大国外交》第四集《穿云破雾》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