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九州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三十多年只为一条"天渠" 这个老书记为何感动网友?

社会新闻 新华网 2017-04-19 16:34:25
[摘要]有这样一个人,为了开出一条“天渠”,他坚持了三十多年。他叫黄大发,是贵州一个山村党支部的老书记。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修的是什么样的“天渠”?他修“天渠”的故事为何能感动网友?

有这样一个人,为了开出一条“天渠”,他坚持了三十多年。他叫黄大发,是贵州一个山村党支部的老书记。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修的是什么样的“天渠”?他修“天渠”的故事为何能感动网友?

黄大发沿着陡峭的绝壁巡查、清理水渠(3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修渠未成,他不信邪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是云贵高原上的典型山村,山势蜿蜒,山路崎岖;驱车从播州区出发,要几个小时才能赶到。

记者来到这儿时,村里正在施工,几座崭新的安置房已拔地而起,静静矗立在路旁。欣欣向荣的景象,让原遵义县水电局副局长黄著文感慨万千:“这地方叫草王坝,过去缺水,老百姓种不了大米,只能吃苞谷沙。”

1995年以前,草王坝地区极度缺水,石漠化极其严重;水稻几乎没法种,地里全是苞谷、洋芋等;几百口人围着一口水井,人均年收入只有80多元。黄著文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参加工作不久就到草王坝了解情况,见到村民因缺水而收集“牛脚水”(牛走过蹄印里积累的雨水)使用。“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这首民谣,直接反映了当地的艰苦。而1935年出生的黄大发,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

缺水,是贫困的直接诱因。其实,草王坝几公里外,就有充沛水源。然而,高山成了险阻。当地人为了引水,曾付出艰苦努力。上世纪六十年代,受“红旗渠”精神感召,草王坝人在政府支持下第一次大规模修渠,却因技术等原因,十来年也没修成。不少人打了退堂鼓,但黄大发不信邪。

1986年,51岁的黄大发将修水渠再次提上日程。这次,不少村民却信心不足,黄大发则“较上了劲”。吸取上次修渠失败的教训,1989年,快54岁的他到枫香区水利站,一边帮工一边学习。三年多里,只有小学文化的他从基础学起,下苦功夫,硬是掌握了许多水利知识。

为了修水渠,年过半百的黄大发,不止一次往乡里、镇里跑。从草王坝到山下城镇,有几十里的山路。1990年腊月的一个冬日里,他带着精心写好的报告,徒步两天赶到县水利局。黄著文回忆说:“那天傍晚,我看到他一个老汉站在门口,满身是泥,已不成人样,一双旧的解放鞋早已磨破,露出了脚趾……”这种执着和坚韧,感动了在场的人,也说服了相关领导。同年,草王坝的水利工程顺利立项,但新的困难接踵而至。

编辑:凡闻

相关热词搜索: 黄大发 王坝 水渠 老书记

上一篇:河北等地被指发现多处污水渗坑 环保部赴现场调查 下一篇:84岁老太和儿子骑摩托去西藏 嫌海拔不够高连称扫兴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