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九州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中国乡村变迁观察:生机再现 村民化身“上班族”

社会新闻 中国新闻网 2017-05-23 18:25:11
[摘要]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产业,令曾经“空心”的长岩村重现生机,华丽变身。

化身“上班族”的村民在村里的合作社中等待领取工资。 刘鹏 摄

“那时候大家最大的爱好就是在田间帮大人们‘干活’。”高翎凯狡黠一笑,其实就是“帮倒忙”,在田间玩泥巴,抓泥鳅。

“到了上初中时,家乡似乎变了样。”高翎凯说,村里的小学没有了六年级,学生也减少了近一半,村里外出打工的非常多,村中只剩老人跟儿童,人烟稀少。村里的水田撂荒了,村野空旷、萧条冷落。

长岩村支书汪启学说,村中无主导产业,受海拔高、缺水、日照少等自然条件限制,在2013年之前,村民的收入全靠外出务工。

长岩村“空壳村”的形象一直延续至2013年,村民们还为此自创了自我调侃的形象语——“研究孙”。汪启学解释道,“研究孙”指的是,村里的老人干不了多少农活,在家带孙子,研究孙子。

激活内生动力“空壳村”重现生机

为增强村庄活力,当地政府选择了从“路”打开发展的突破口。

长岩村虽然距离惠水县城只有8公里,但山路崎岖。很少有车行驶。长岩村主任李德付补充道,老路是在1990年时,村民们用锄头、铲子等农用工具挖通的,当时是为了方便村民用马车托运大米去到县城里卖。

“要想富,先修路”。2005年,当地政府扩修通村路,同时在村里修通了串联各村民组的支路网;2013年,在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中,政府出资、村民出劳动力,长岩村的乡村路网得到了极大改善,通往村里的黄泥路变成了干净宽敞的水泥路,封闭的村庄走向开放。

修路只是开始,为进一步激活内生动力,为发展创造条件,当地政府还加大投入不断完善村里的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及以及医疗卫生和公共服务。

李启祥是村里率先修建新房的村民之一,长期在外打拼的他曾一度想在城市里买房定居,2013年底,李启祥最终选择回村盖起了新房。他说,村里的各项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越来越好,住在村里跟住在城市中没有太大区别,反而是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开始羡慕住在村里的人了。黑瓦白墙,院落宽敞干净,在青山环抱间,李启祥的三层新房颇似别墅。如今,黑瓦白墙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一栋栋排列整齐、有序的新房成为长岩村一道美丽的风景。长岩村还顺势搞起了茶产业,成功吸引大批劳动力返乡发展,让乡村再次焕发新的生机。

觅寻特色产业村民化身“上班族”

2013年,长岩村前任村支书李德云凭借自己长期在外打拼的经验,清楚知道,村里的持续发展要靠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摆脱只靠官方“输血”的困境。

寻找特色产业或许是打通自身的“造血”功能最佳良方。李德云介绍,通过村干部的“取经”以及贵州省茶业专家的实地考察,长岩村高海拔、多云雾、寡日照等之前地理气候“劣势”成为发展茶产业的“优势”,人少地多的长岩村大举进军茶产业。

五月中旬,在高海拔的长岩村里,早晨仍显寒意。早上七点半左右,张梦英吃过面条后,把锄头系在摩托车的尾部,披上一件外套,骑车去“上班”。

编辑:凡闻

相关热词搜索: 岩村 村民 村里

上一篇:交警欲拖走违停车辆 女子坐地耍赖求“碾压” 下一篇:84岁老太和儿子骑摩托去西藏 嫌海拔不够高连称扫兴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