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三方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在北京发布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报告显示, 2016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稳定,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制造、建筑等)面临挑战,知识与服务密集型的现代产业(教育、信息技术等)发展强劲。毕业生管理学科门类就业率最高,民企、中小微企业成为主要就业去向。
2016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稳定 继续深造比例略升
2016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1.6%)与2015届(91.7%)基本持平,比2014届(92.1%)略低。其中,本科院校2016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8%,与2015届(92.2%)基本持平,比2014届(92.6%)略低;高职高专院校2016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5%,与2015届、2014届(分别为91.2%、91.5%)基本持平。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呈现平稳态势。
大学毕业生受雇工作和创业比例与上届基本持平,2016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77.3%)与2015届(77.4%)基本持平,与2014届(79.2%)相比有所下降;“自主创业”的比例与2015届、2014届基本持平;“正在读研/读本”的比例略高于2015届、2014届毕业生。未就业毕业生半数以上仍在求职。在2016届大学毕业生的未就业人群(7.5%)中,半数以上还在继续找工作(4.0%)。
教育、IT业需求强劲 建筑、制造业需求下降
与2014届相比,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增加最多的行业类为“教育业”(增加3.1个百分点),其后是“金融(银行/保险/证券)业”(增加2.0个百分点)、“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增加1.8个百分点);201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比例增加较多的行业类为“教育业”(增加1.8个百分点)、“金融(银行/保险/证券)业”(增加1.7个百分点)和“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增加1.2个百分点)。
与2014届相比,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降低最多的行业类是“建筑业”,降低了1.6个百分点;201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比例降低最多的行业类是“交通工具制造业”,降低了1.7个百分点。
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制造业面临挑战,在大学生各项主要就业指标上亮起了“红灯”,不管本科还是高职都出现相似趋势。以本科为例,从吸纳能力来看,2012届毕业生有28.8%在制造业就业,到2016届该比例下降了近9.4个百分点,跌至19.4%。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薪资水平也相对较低。总体来讲,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制造、建筑等)面临挑战。 知识与服务密集型的现代产业(教育、信息技术等)发展强劲。
管理学科门类就业率最高 法学垫底
2016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管理学(93.6%),其次是工学(93.5%);最低的是法学(84.9%)。就业率最高的专业类是护理学类(95.4%),最低的是历史学类、法学类(均为86.1%)。就业率前三位的专业是软件工程(96.5%)、工程管理(95.9%)、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95.8%)。
注意点:2016届本科管理学、工学门类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
201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生化与药品大类(93.4%),最低的是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87.5%)。201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类是食品药品管理类(93.9%),最低的是畜牧兽医类(89.3%)。就业率前三位的专业是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98.7%)、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95.9%)、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95.8%)。
从三届的就业率数据变化趋势看出,本科学科门类中的理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持续上升,医学、文学、法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持续下降。高职高专 专业大类中的公共事业大类、交通运输大类、艺术设计传媒大类、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持续上升,医药卫生大类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持续下降。
民企、中小微企业成为主要就业去向 东北地区难留毕业生
数据显示,从全国范围看,大学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2届的53%上升为2016届的60%。与此同时,在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2届的25%下降到2016届的19%。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2届的12%下降到2016届的8%。这些变化反映出外企、国企招聘放缓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而民营企业对大学生就业的支撑凸显重要。
此外,数据还显示,大学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比例从2012届的54%上升为2016届的56%。大学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的就业比例持续上升。近三年来,东北区域经济体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持续走低,连续三年就业率地域全国平均水平。 数据显示,东北地区的制造业需求下降明显, 主要集中在交通工具制造业、机械五金制造业、电子电气仪器设备及电脑制造业。其中,交通工具制造业人才需求的下降最为明显。 2014~2016届本科东北生源在本地就业的比例也逐年下降。
华商记者 彭宏
编辑:华商报供稿
上一篇: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西安实验区 下一篇:我买的面片里面有没有甲醛?食品安全周活动现场快检很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