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退缩到1993年,1号冰川分离为东、西两支。
全球冰川消融与气温升高同频
事实上,伴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和局部人类活动,冰川物质平衡和退缩加剧的趋势早已开始。
李忠勤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在中科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工作,他对这一变化感受明显。作为冰川研究领域的权威,多年来他致力于让更多人知晓研究冰川、保护冰川的重要意义。
李忠勤告诉说,冰川物质平衡变化是冰川对气候变化最直接的反映,1号冰川的变化大致分为3个阶段,从1959年到1985年的这26年时间,1号冰川基本稳定;从1986年到1996年,1号冰川的变化开始加剧;从1996年至今,这一变化趋势较过去10年加速,坐标图斜线呈现出更陡峭的走势。
1960 年以来,1 号冰川经历了两次加速消融过程。第一次发生在 1985 年前后,导致多年平均物质平衡量由 1960~1984 年的 81mm/a 降至 1985~1996 年的 273mm/a;第二次从 1997 年开始,更为强烈,致使 1997~2016 年的多年平均物质平衡量降至 701mm/a。
物质平衡变化率为负数表明冰川处于亏损状态,数据越小亏损量越大。
李忠勤告诉澎湃新闻,冰川消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冰川区正积温的增加,这直接造成冰川消融量的增加。李忠勤分析,全球气温的升高,在冰川消融中起到70%的作用。1号冰川的消融趋势,与全球和局部气温的升高同频。
《中国气候变化监测公报》显示,19 世纪中期以来,全球陆地表面年平均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1951~2016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增温速率为 0.23 /10a(摄氏度/10年)。
根据冰川所在的河源区4个气象观测站及后峡气象站的资料,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本地区气温基本处于正常波动范围,自1985年以来气温呈总体上升趋势,1995年以后则更为明显。1997年至今的升温最为明显,年平均气温增加量1 左右。
如果说全球气温升高的大趋势人类难以阻挡的话,那么减小局部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减缓冰川消融的速度,则是人类可以有所作为的。
李忠勤介绍,雪冰内粉尘与冰碛物等杂质覆盖在冰川上,导致冰川反照率降低,从而让冰川吸收更多热量,他举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给冰川穿了一件黑色的衣服”。
1号冰川位于312国道附近,这条道路是从乌木木齐通往库尔勒最近的公路。此前,沿途有不少牧场、矿山和煤电企业。在距离1号冰川40多公里的后峡工业区,过去常年浓烟滚滚,尘土飞扬。高原地区空气流动快,草场沙石和道路的扬尘等污染飘散到冰川表面,不仅污染了水源,也加速了冰川的消融。
不仅如此,1号冰川还曾是许多游客来新疆的必至之地。由于没有门票,没有固定人员看管,在禁止冰川旅游前,每天多达数百人到上到冰川,游客带来的垃圾不时留在冰川表面。
澎湃新闻记者在1号冰川脚下近距离仰望,冰川并非远观的那般洁白无瑕,许多沙石深深嵌入冰体内,一些细密的灰尘,亦覆盖在冰体表面,整个冰川呈现出浅浅的灰色。
此外,当冰川冰体自身的温度升高后,冰川的储冷将随之减少,这会提高冰川对气候响应的敏感性。而当冰川破碎后,融水流入冰川冰体内部,又会加速冰川的消融。这是冰川加速消融的机理。
编辑:
上一篇:国家邮政局推进快递实名制:要求设立"军令状" 下一篇:民航局回应儿童未购票乘机事件:不构成违法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