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深夜儿科急诊,一个思考人生的魔幻地方

来源:陕光灯 时间:2018-01-12 09:10:28 编辑:雷晓娟 作者: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不管白天是什么身份,在这里就只是一个家长”

  她的两个孩子分别为2岁和8个月

  深夜的儿科急诊输液大厅里,没人玩手机。家长举着吊瓶时刻盯着输液进度,排队的父母们急得满头是汗。

  有个妈妈穿着家居服运动鞋陪孩子从下午3点挂号检查打吊瓶直到夜里11点。有个爸爸怕孩子病得难受举着手机给他放动画片,一个多小时一动不动。

  607.jpg

  △ 深夜的儿科急诊输液大厅(图/小卷)

  20时10分,一对父母带着俩孩子从高陵开车赶来。两岁多的发着高烧,八个月大的得了肺炎。母亲韩梅(化名)抱着塞满孩子日用品的大包挤进诊室,问治疗方案的时候哽咽了。

  当听医生说“两个孩子一定要隔离开,防止交叉感染”时,韩梅有点儿愣神,两个孩子都生病,没办法彻底隔离啊。医生耐着性子解释“只要能保证让孩子分房睡别一块玩”,惊慌失措的母亲才稍稍回过神来。拿处方,排队拿药,带孩子输液。

  但这场问诊到这还没结束。

  微信图片_20180112093207.jpg

  △ 全国各地近期儿科急诊都爆满(图/四川广播电视台)

  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韩梅去找了医生两次。一次是因为老大吊瓶要打2小时,老二闹的太厉害,咨询医生能不能先开点退烧药吊瓶回家打;一次是孩子还没等吃药就吐了,医生赶来查看了孩子情况,重新开了药。

  白天,无论在这个城市里你是什么样的身份,在深夜的儿科急诊大厅,你只是一个焦虑担心的父亲、母亲,看着年幼的孩子扎针时哭得嗓子都变音了,急得边轻声地哄边偷偷抹自己眼角的泪……

  “如果第一针没扎上就完了……”

  护士小刘 95后

  小刘戴一副黑框眼镜,去年7月毕业后分到儿科急诊。

  我们看到她时,她正在给一对抱着发烧40度的孩子来挂急诊的家长发放体温计、询问基本情况,来确认孩子该去急诊科、普通科、还是抢救室。

  过程熟练而迅速,尽管她刚刚工作半年。

  微信图片_20180112093211.jpg

  △ 儿科急诊护士的日常(图/小卷)

  和家长的慌乱无措相比,小刘显得节奏有序。她说可能是每天生病的孩子见多了,过了最初的那段手忙脚乱,已经可以理性地判断。而且孩子发烧甚至抽搐的时候,父母大多会急躁无措,她觉得自己“淡定”一些才能让他们安心。

  几天前,西安一场大雪有效杀死了大部分传染源,所以眼前依然人满为患的急诊室在小刘看来算是“有点空”——比这忙得人仰马翻的时候太多了。

  “这场大雪,算是救了我们,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小刘镜片后的眼睛带着笑意,“前段时间才真要忙疯了,到家只想躺平不动,快2个月没见着我爸妈了。”

  微信图片_20180112093214.jpg

  △ “有点空”了的急诊输液大厅(图/小贝)

  护士的夜班有两种。大夜班从下午5点到次日8点,小夜班从下午5点到晚上12点。

  小刘值完今天的小夜班,明天去接大夜班。

  小刘家在咸阳。以前上完大夜班,她会马不停蹄地往家走,接上第二天的休息,在家能待上20多个小时。同事们都说她年轻啊,还是精力足。但现在,“青春无敌”小刘也在高强度的连续加班面前败下阵来:能躺一会,比回家还不容易。

  其实,哪些感叹她年轻的同事们最大的也才93年生。

  在大雪之前,为了支援每晚爆满的儿科,他们的大夜班时间从15个小时变成了17个小时——下午5点到次日上午10点。但忙起来多数到家都下午一两点了。隔天的休息日也取消了。

  611.jpg

  △ 据央视报道,全国多个城市陆续迎来流感高峰

  人少只能连轴转。

  每个儿科的护士在这近乎20多个小时的连续工作面前就像压扁了的海绵。有时熬完一个通宵一个上午,走出门诊大楼,大家都会有种恍如隔世“重见天日”的感觉。

  小刘说,累其实不是最苦的,就当是个体力活,最苦的是冲突来临时候的心累和委屈。

  扎针和换药是最容易起冲突的的环节。

  小孩血管细,一哭更难扎。尤其现在小孩病了都是全家出动,护士们被围在家长中间,几双眼睛盯着你,压力很大。

  微信图片_20180112093219.jpg

  △ 做儿科护士压力大(图/楚天都市报)

  “如果第一针没扎上就完了,没人敢扎第二针。”

  多数家长会说没事没事,护士你再扎一次。但也有很多家长可能经历了排队问诊化领药耐心早就耗光了,这没扎上的一针就刚好触发了他情绪的极限,“他们会骂你骂你家人,甚至动手打人”,胆小的护士不敢扎了,只能找更有经验的“老护士”来帮忙。

  小刘有个同事因为最近强度太大,长时间倒班,开始大把大把的掉头发,还自嘲跟上了“90后都开始脱发”的潮流段子。

相关热词搜索: 深夜 儿科急诊 医护人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