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世界读书日对话省图修书人:十三年修完两三百册古籍

来源:华商网 时间:2018-04-23 17:51:00 编辑:王静 作者:王静 王卓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02012.jpg

  ▲沾水后,按照修复的需要撕下合适形状的纸片、纸条。


  修的不只是书,是文化传承留给现代人的真实感受

  很多人不理解,数字化技术这么发达了,古籍文献修复的意义到底在哪儿?

  薛继民并不这么想。

  扫描或电子设备保存下来的只是它的文献(文字)信息,但是它的这个文物价值,是必须去面对实物时才能感受到的。

  “用我们的话来说,你只有看到摸到这个纸,你才会了解、感觉到它、分辨出来它。比如特别有经验的那些老师傅,他看到这个纸就能说得出其材质、特性,甚至产地。如果你只看图片是看不出来这么多信息的。” 说简单一点,就跟现在人游览名胜古迹一样,你可以看照片啊,为啥要出去逛呢?

  “这是一种感受,实地观摩带给人的这种感受是影像资料给不了的。”

  他崇尚这个行业里的经验,对这个行业所蕴含的传承充满了敬畏。

  古籍修复从发展起来以后,历代都有传承的影子在贯穿这个行业。它的存在就是为了把这些历史的实物保存下来,让后来的人还能看到,能感受得到它当时的痕迹、信息。

  “我们那些老师傅们对这个感受特别深,他越修复越能知道这个东西的重要性,修复的时候很认真、很小心、很谨慎。”

  可对于新手来说,没悟到,胆还忒大。

  他还记得自己刚开始进行修复工作时胆子特别大。一个活儿放在面前,他会觉得“这个可以修啊,为啥不弄?”

  但是现在真的是越来越小心了。怕修不好,怕适得其反。

  修了十三年,攒了不少经验,可在修复的时候,他越来越能理解老师傅的那份谨慎和小心。

相关热词搜索: 读书日 古籍 修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