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西安新闻 > 正文

父子两代乡村教师记忆 40年里一批又一批孩子走出大山

西安新闻 三秦都市报 作者:宋雨 2018-11-05 08:06:44
[摘要]1997年,赵建军转为公办教师,大儿子赵鹏伟14岁。如今,吉湾小学早已不存在了,赵建军去了更偏远的羊茂山小学,仍然坚守教学一线,每月工资4000多元。

  赵建军当年和同事在学校合影 

  赵鹏伟刚当老师时和学生合影留念 

  40年过去,赵鹏伟父子始终没有走出眼前这座大山。

  坡大沟深,道路崎岖,如星星般散落的7座乡村学校,连成一条不规则的弧线,划出父子两代人作为乡村老师的人生轨迹。

  1990年

  300个学生7个老师

  从蓝田县华胥镇,一路向东,几乎全是上坡路。

  1990年时,这条路还没有铺上柏油,一遇雨天,泥泞难行。这一年赵建军31岁,从1978年当乡村教师算起,已经过去了12年。

  学生们喊“赵老师”,但他心里清楚,在这个乡村学校,他仅仅是一位“无编制、无职称、工资微薄”的民办教师。他就是华胥镇人,家里有两个儿子,10余亩地,每天放学,他需要步行半小时山路,赶回家干农活。

  学校叫吉湾小学,300多个学生,7个老师。“教室是土坯房,一下雨,全班学生拿脸盆接水。”2018年11月2日,在接受三秦都市报记者采访时,59岁的赵建军说,当年每月的工资只有十几元,学生太多,教学任务重,他每周要上20多节课。

  在一间简陋的教师宿舍门口,全校仅有的7个老师,拍下一张合影。赵建军一脸消瘦地站在后排最右侧,穿一件退色的绿军装,头发很长,胡茬漆黑。

  1997年,赵建军转为公办教师,大儿子赵鹏伟14岁。

  如今,吉湾小学早已不存在了,赵建军去了更偏远的羊茂山小学,仍然坚守教学一线,每月工资4000多元。

  2002年

  成立“留守儿童”之家

  2002年,19岁的赵鹏伟从河南汝南幼儿师范学校毕业,放弃走出大山的机会,回到了蓝田县老家,当起了乡村教师。

  这校园,赵鹏伟再熟悉不过。小时候,他和弟弟住在父亲的宿舍,听着琅琅书声长大,他比别人更能理解,这些孩子对知识的渴求。

  赵鹏伟去的第一所学校是蓝田县洩湖镇漫道小学。当时,全校学生不到200名,赵鹏伟干了整整九年,一人身兼几门课。

  2011年,赵鹏伟来到距离蓝田县城22公里、全镇最偏远的马王小学。

  “我去当校长,第一件事是给教室窗户安上玻璃,之前是塑料纸,一到冬天刮风,冷得很。”作为校长的赵鹏伟多方筹资,联系社会爱心组织,更换课桌、座椅,建图书室,给教室全部装上空调,还给32名学生申请到每人每学期500元的社会资助。

  学校环境改变了,但学生家里的困境依然没有解决,这些留守儿童大多性格内向,学习积极性不高,赵鹏伟跑遍了马王村的全部学生家,联系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资助了32名贫困生,这些学生直到大学毕业都能得到资助人的帮助,并成立“留守儿童”之家。

  2018年

  越来越多的人关心乡村教育

  16年间,赵鹏伟一次次放弃了回城市的机会,先后辗转3所学校,始终没有离开过乡村。

  去年7月,他来到洩湖镇宋庙小学担任校长。这所学校,超过一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为了更方便照顾孩子们,他把家搬到了办公室,和学生们同吃同住。

  一年多时间过去,他筹资200多万元,改变校园面貌和办学条件。如今,学校的条件和教学都有明显的变化。赵鹏伟还成立了蓝田县首个教师公益组织,资助贫困生近200人,捐献物资达100多万元。

  “父亲干了40年乡村教师,把自己一生的汗水和辛劳都献给了这片土地,作为年青一代,我只有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才能回馈这片土地。”赵鹏伟说,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都在关心乡村教育,乡村老师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不少大山深处的学生们,有了更好地接受教育的条件,他留在大山里也很开心。

编辑:刘超

相关热词搜索: 学生 留守儿童 乡村

上一篇:与中甲球队抢明年中甲“入场券” 西北狼哪来的胆子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