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专题新闻 > 正文

【书博会名家专访】高建群:书房里的故事王

专题新闻 华商网 2019-07-18 09:05:36
[摘要]古往今来的作家,无一不是爱读书之人,而与他们朝夕相处的书房更是令人分外好奇。然而,读书人的书房有时候是不轻易给人看的,怕被旁人看去了心思。今天,我们有幸进入书房,开启华商报走进名家书房系列报道,带一起到陕西著名作家的书房里沾沾书香。

书房里的故事王

  古往今来的作家,无一不是爱读书之人,而与他们朝夕相处的书房更是令人分外好奇。然而,读书人的书房有时候是不轻易给人看的,怕被旁人看去了心思。今天,我们有幸进入书房,开启华商报走进名家书房系列报道,带一起到陕西著名作家的书房里沾沾书香。

  高建群的书房,位于丰庆公园一个僻静的角落,雕花的门楼里,是一扇宽木门。书房约百余平方,大大的书案上摆着他正在创作的画作,墙上悬挂着各种书画作品,靠墙的边上是一大排做到顶的书架,各类书籍都放在里面。高建群笑着调侃:“摆放的惨不忍睹”。

  1.jpeg

  《最后一个匈奴》在阳台上写完

  林语堂书房取名为“有不为斋”,梁启超的叫“饮冰室”,高建群的书房名叫“高看一眼”“高看两眼”…… 他说:“把自己看低一点,把别人看的高一点。把世界上所以人都高看一眼。这是我的做人原则。”

  当高建群拥有了书房后,他给书房命名:高看一眼。随着大书房到来,又有了他的博物馆,他在院子前面栽了香椿树,葡萄树,白皮松,还栽了两棵桂花树。而这第三个书房,名字叫:高看两眼。

  我们去的正是高建群的第三个书房。说起书房的故事,他非常感慨。“写《最后一个匈奴》时,当年生活拮据,我是在阳台上支了个桌子写完的。后来书出版后引发了中国文坛陕军东征现象,央视专门来我家拍摄,正好拍到这个书桌,当时解说员说就是在这个阳台简陋的书桌上,产生了一部宏大叙事的陕北史诗。”

  记者在这个书房中,除了书,还有画案和很多书画作品,说话间,高建群还会拿起笔来画几笔,写几笔。他笑着说:“《文心雕龙》里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就是说写诗已经表达不了你的感情,才华涌出来,变成书法,我则在这话后面再加一句话叫:‘书不能达,变而为画’。当然,我以小说家立身,在书画界我给自己的定位是票友。”

2.jpeg

  文化人,在书房里度过余生

  跟着作家看书房,最有意思的环节是讲。而高建群无疑是一个太会讲故事的人。他的每一幅画作都能给你讲一个典故。

  比如,他墙上挂一幅字“星宿罗胸,山河寓目”,高建群说:“鬼谷岭的鬼谷子的庙宇遗址上,搜出石碑石柱上的八个残缺大字。意思是天上满天星宿,罗织于我的胸间,眼前无限山河,愉悦我的眼目,如此吞天吐地般的胸怀气魄,叫人咂舌。”

  墙上画着王阳明,高建群就跟我们将王阳明的故事,画着张载,他就讲: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是北宋一代大儒。我画了很多张载像,其实画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在古话本里找到资料来画非常好,不会画的千人一面。”

  而在对面墙上挂着一幅字“江湖居士闲处老、一生挣得五车书”,正是高建群的心声。他说:“我觉得文化人就是趴在书案上,相忘于江湖,归老于山林,在书房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3.jpeg

  书房里的“故事王”“歌唱家”

  高建群说,“拥书半城,既富且贵”、“坐拥书城,面南而王”。在他书房的一片古色古香中,挂着两幅世界地图,显得尤为特别。

  他解释道:“这是因为我去年完成了一件伟大的工程,‘欧亚大穿越 丝路万里行’。作为文化大使,从西安出发,走过了十八个国家,穿越了地中海,一直到大西洋边,在伦敦结束,行程两万两千公里,七十天的时间,等于绕着地球走了大半圈。如果二十年前,我参加这个行走,那对我一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即使现在到了我这个年纪,我依然觉得可以把我的生命分为行走之前和行走之后两个部分。”

  在自己的书房里,高建群显得更加游刃有余。他介绍旅行中带回来的马鞭,讲述行走中的故事。高兴的时候开口歌唱起来,“在乌克兰辽阔的原野上,在那清清的小河旁, 长着两棵美丽的白杨,这是我们亲爱的故乡”,他唱的很深情,我们都被感动了。

  “这是我和白俄罗斯的作协副主席在河边对话时,我唱的。它的曲调是苏联的一首歌《第聂伯河的怒涛》,我国上演话剧《保尔柯察金》时,用这首歌的曲调另填上新词作为话剧的主题歌。”

  在讲到行走到德国时,高建群朗诵起了德国诗人海涅的诗句:“再见了,油滑的男女,我要登到山顶去,从高处来俯视你们。”

  在讲到行走时,从西班牙到葡萄牙时,看到路两边铺天盖地的橄榄树,他说:“我那时才明白为什么三毛对梦中的橄榄树有那么多的感触。”

  这个有着“一肚子故事”的作家,就是在书房里娓娓道来,让我们感受了书香。

一本好书会把人生分成两个阶段,读书前和读书后

4.jpeg

  作家:高建群,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被誉为浪漫派文学“最后的骑士”。 著有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大平原》、《大刈镰》等。他的《最后一个匈奴》与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废都》等陕西作家的作品引发了“陕军东征”现象,震动了中国文坛。

  1993年上半年,《白鹿原》《废都》《最后一个匈奴》《八里情仇》和《热爱命运》不约而同被京城五家出版社推出。在作家出版社为高建群《最后一个匈奴》举行的座谈会上,大家开玩笑说:“陕西人要来个挥马东征啊”。 “陕军东征”的旗号叫开了,一时洛阳纸贵,“当时人们以阅读陕军东征的作品——或者不阅读,仅仅买回来书放在书架上,当作有文化的标志。”高建群谈起那段往事,仍然骄傲地微笑。第29届书博会即将在西安举行,华商报记者采访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高建群,听他来将将自己与书的故事。

  两次签售收获最小读者“小仲谋”

  上世纪90年代初,还没有互联网,人们还不知道获取知识的方式除了图书之外还有什么,于是书市异常火爆。高建群回忆:“当时全国四大主要图书批发市场,西安是一个。我们出的书先从北京的出版社印出来,先发到西安,再流到各地,甚至回流到北京,成就了一批书商。”签售,是当时非常时尚的文化活动,钟楼书店是当时作家在西安签售的首选。

  高建群1993年发表《最后一个匈奴》,8月6日在钟楼书店签售,排队等候的队伍顺着东大街排了500米,“我记得最清的是,一对年轻夫妇,妻子是个孕妇,她说:‘你给我肚子里的孩子写一句祝福的话吧’。我写了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希望她能生个有谋略的的大人物。1998年,西安第一次办书博会上,我也在活动上给读者签名,来了一对夫妇带了一个5岁的孩子,就说:‘这就是咱的小仲谋。’我觉得很感动。对一个作家最大的褒奖,是你的书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的东西,服务于社会,这是作家最大的快乐。”

  1998年西安首次承办书博会,全国出版社云集,陕西省体育场被布置得满满的,书商特别活跃,高建群说:“当时除了各大出版社,还来了200多个书商,他们中很多人参加完书博会都到我家来了,我记得他们给我讲书应该怎么起名字。他们说地摊上摆了200多本书,第一本跳出来的书名就是最好的书名。有一个书商说,现在流行一本书叫《中国可以说不》,街面上出现的好多书都是他出的书的盗版,啼笑皆非的是,你要区别正版盗版,你看一看,正版里有错别字,盗版给改过来了。”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是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名城。谈到读书的氛围,高建群感叹,“西安的所有人,包括出租车司机、晒太阳的老人、城墙根唱秦腔的人,所有人对文化很敬畏。所以外面来的人来都惊呆了,这个城市的人都敬畏文化。第29届书博会在西安举行,希望能把西安人对图书的热爱、敬畏表现出来。推动我们的文化自信。”

  书是过去的人向现在的人留下的遗嘱

  大概出于对人类学、人种相关题材的关注,高建群无论走到哪里,都善于捕捉文明的差异。他也谈到阅读在不同国家人群中的差异。

  “去年我参加2018丝绸之路品牌万里活动,坐车走了两万两千公里到伦敦,沿线的国家对文化都很敬畏,我在莫斯科演讲,尽管俄罗斯人穿衣生活比较简朴,甚至窘迫,但是骨子里高傲的东西摧毁不了的,因为他们有文化。我演讲时说,向俄罗斯文学的伟大传统致敬,向普希金致敬,向陀思妥耶夫斯基致敬,向列夫托尔斯泰致敬。我谈到我可以把普希金所有的诗歌倒背如流。当我演讲完走到走廊,俄罗斯的妇女把我围住,让我朗诵一首普希金的诗歌。我说我不会用俄语朗诵,叫翻译来翻译,她们说不用,她们就找那种感觉,希望听普希金的诗歌变成中文的感觉。我朗诵了一首《致大海》,“再见了,自由的元素,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面前滚动着蔚蓝的波涛,和闪耀着骄傲着美色”。在巴黎,有很多人在公交车上,一上车坐着静静地看书,下车时书一合,口袋里一装。这一点我觉得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年轻一代还要学习。”

  而个人读书的感受,高建群却时而“后悔”,“我有时候遇到一些好的书,就想,我年轻时候为什么没有读过呢?如果我当时读了,我的人生就会发生改变。一本好书会把你的人生分成两个阶段,就是读这本书之前的阶段和读这本书之后的阶段。”

  对于书籍以及著书的人,高建群有一种感悟,“书是过去人、故去的人向现在的人留下的‘遗嘱’,他们悟着世界的真相,‘年轻人,我告诉你们吧’。比如我写《我的菩提树》。我的孙女,我不可能一直照看她,但是我想写一本书,像遗嘱一样告诉她,在这个充满了丛林法则的世界上,她遇到过不去的坎的时候,她可以打开书,寻找智慧,寻找解决的办法。”

  对我最重要的书是《约翰克里斯朵夫》

  “我是关中平原皇天后土上生长起来的庄稼,依大地而生,把自己力所能及地奉献给大地。”高建群说,他的创作是从土地、从民间汲取的养分。

  “我从小学二年级起拼命读书,小人书装满了书包。大一点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中国的《红岩》,那都是我们这一代人必读的。”高建群说:“不怕笑话,‘文革’的时候,我在陕北的一个县城,县图书馆被烧被抢了,我到图书馆把衣服脱下来,把一些还没有投到火里的书包在衣服里背回家里。那时候我在家看了很多书,包括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还有一些不是特别有名的《七侠五义》,那时候读的书里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八卷本的《中国民间故事》,它是文化的产物、大地的产物。其中都是带哲理、生活感悟的东西,比如‘父母没有教会我们谈恋爱,是路边成双成对的蚂蚁教给我们的。’所以我的成名作《遥远的白房子》里面有很多草原上的歌谣、故事。”

  而高建群郑重介绍了对自己最重要的一本书,“1979年陕西省作协恢复名称之后办了一个读书会,第三期读书会必读的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它是写一个人怎样脱离了低级趣味走向崇高的故事,你可以无所不能,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所以我读了之后感受到,哎呀,原来这才是文学,它这样震撼你的心灵!”

  读书了解世界 你就不恐惧了

  本届书博会,高建群也将携自己的书《游牧者简史》参加活动。这是高建群在参加2018丝绸之路品牌万里行活动之后写的作品。他说:“我去年走了两万两千公里的道路,走通了亚洲和欧洲,来到欧亚大陆最西边,葡萄牙的里斯本的一块石头上刻着‘路止于此,海始于斯’,我当时就想写一本游牧民族的文化史,我一直在关注这个话题,想做一些较为深刻的探讨。以我当兵的阿尔泰山为依托,到帕米尔高原、天山,额尔济斯河流向遥远的北冰洋,这个地方生活着二百多个古游牧民族,我要写这些游牧民族的故事,和中华民族文明板块发生冲撞的匈奴人、鲜卑人,大月氏人的故事。”

  谈到现在流行的网络阅读方式,高建群认为它不啻为“新的文化启蒙运动”,“每个人都是写作者、评论者,这是社会的进步,社会进入全民阅读,人们每天泡在文化上。不足的地方是整个社会变得浮躁起来,每个人都不能深入思考。”

  同时高建群建议大家多读一些纸质书,“多读经典,和伟大的灵魂对话。这样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怎么变得睿智。弗洛伊德说,‘恐惧来源于陌生’,因为你不了解就恐惧,你通过读书对世界了解了,就不恐惧了。那些著书的思想家、哲学家都是上苍派给人以启迪,告诉人们应该更深邃。读书可以使你沉静下来。尼采的话,‘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屠格涅夫说:‘一想到漫长的、黑暗的、平庸的一声在等待着我时,我就不寒而栗’。鲁迅说:‘我的一生都在和无所不至的庸俗做斗争。’所以一定要读书,不要虚度光阴啊。”


来源:华商网

编辑:李雨桐

相关热词搜索: 盛会 书博会 西安

上一篇:秦岭大熊猫生态散文集《大熊猫 我的秦岭邻居》面世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