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发展情况
作为西安的中心城区,新城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商贸繁荣,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为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文化旅游资源禀赋丰厚
新城区历史悠久,底蕴丰厚,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区。有以大明宫遗址为代表的历史遗存文化,以八路军办事处、革命公园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还有以永兴坊非遗美食街区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及以老钢厂为代表的工业遗存文化和康复路、长乐路为代表的商贸文化。辖区内有以易俗社为代表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有以东岳庙为代表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目前列入省级非遗项目5项、市级非遗项目8项、区级非遗项目31项,形成了新城区文化旅游独特风格和丰富内涵。
新城区旅游设施齐全,辖区内有富力希尔顿酒店、索菲特人民大厦等五星级酒店6家,三星级以上酒店21家,各类经济型酒店和特色民宿近300家,为游客提供多元化住宿方式;有全国首个非遗美食主题聚集街区永兴坊,充分满足国内外游客”一站式咥美陕西”的消费愿望;有旅行社105家,有省汽车站、西安火车站、三府湾集散中心等对外交通优势资源,地铁、公交等市内公共交通配套完善,游客出行十分方便。
二、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城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深入挖掘辖区历史文化资源,全面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以资源挖掘为重点,夯实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基础。坚持把资源挖掘作为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有机载体,推动文化品牌向旅游消费上的转变。在唐代108坊之一——永兴坊所在地,我区依托丰富历史元素,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民俗文化和非遗美食文化,在园区内融入了皮影、碗碗腔等关中民俗表演展示,并为游客讲解文化来源,邀请游客参与到节目演出、非遗美食的制作过程中来,在体验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实现了从餐饮经济到民俗文化体验的转变和旅游消费的有机结合。
以产业项目为载体,促进文化旅游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把园区、街区作为做强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载体,不断优化和完善旅游全产业链。近年来,新城立足商贸业发达优势,深入挖掘商贸文化,投资2000余万元,做大做精金康路茶文化街,建成了集购物、娱乐、餐饮、休闲为一体的现代茶文化步行街,同时开通了新城区到紫阳县的茶文化旅游专线,实现了从采摘、销售、体验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以品牌塑造为抓手,做优做强新城区文化旅游名片。围绕“文化+旅游+商业”产业融合和旅游全域化发展规划,我区不断整合文化旅游资源,结合新城区域特色,策划推出了“新城国际茶文化旅游节”“永兴坊二十四节气民俗活动”“金秋文化旅游消费季暨解放路狂享节”等系列品牌IP营销活动,并通过中省市各类媒体平台和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资源积极开展对外宣传,进一步提升新城影响力。近年来,永兴坊、大华1935、老钢厂等民俗文化、工业文化体验区游客日增;益田假日世界、康复路、金康路等商贸游购区活力倍显,成为游客打卡必选之地。
三、全域旅游格局初步构建
近年来,新城区以“全景、全时、全业、全民”的全域旅游要求,推进全域资源整合、深化产业融合、构建全社会参与格局,全方位发力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样板区。通过深入挖掘辖区“皇城文化、红色文化、商贸文化、民俗文化、军工文化”等五大文化品牌资源,围绕辖区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形成了明城墙文化旅游区、大明宫文化旅游区、智慧型新贸易众创旅游区、幸福林带城市生态休闲旅游区等四大旅游片区。通过打造观光游憩、文化休闲、演艺体验、特色餐饮、购物娱乐“五位一体”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新城区旅游由过去的过境旅游向目的地游、单一观光游向深度参与体验游转变,资源配置由过去的文旅部门“单打独斗”向“全员参与”转变,产业发展也从过去的传统“六要素”向“旅游+”融合模式转变。2018年,全区接待游客4856万人次,全区旅游收入突破230亿元,为加快我区经济转型步伐,推动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城区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