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长安画派还能“翻红”吗?

来源:陕西网 时间:2019-10-21 15:27:04 编辑:田媛 作者: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市民参观国画展览

市民参观国画展览

  仅有“旧把式”难再“吸粉”

  20世纪八十年代,赵望云和石鲁等领军人物的相继辞世,叱咤画坛20余年的长安画派似乎“不火”了。

  与此同时,陕西画家获全国美展奖项次数和质量逐渐下降,作为中国规模最高的国家级美术作品展览,是一个地方美术成就的“检阅”。

  长安画派到底怎么了?

  艺术探索之路既有高峰也有低谷,西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屈健认为,现在的拔尖人才数量不足,创新的力量也偏弱。

  作为省美协备战十三届全国美展学员班的指导教师,屈健指出如今获奖的要求,首先是选题要好,要注重时代和历史,其次是技法要新,一味固守传统不是好事。

  东北、天津获奖势头之所以强劲,源于画作更注重人民和现实,而陕西画家走不出去,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禁锢了创作思维。

  作为西安美术学院国画学院院长,刘西洁也是近四十年陕西国画发展的亲历者,“上世纪六十年代,长安画派画家们的力量比较饱满,只是陕西的土太厚,年轻一代的人们依旧对前辈们打下的一亩三分地念念不舍。”

  曾跟随国画大家王子武学画,他明白传统文化的土壤是国画创作的基础。1982年,刘西洁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当时的杭州,站在中国美术思潮的前沿,注重先进技法的学习,打开了他的眼界。

  “注重传统和吸收新技法,缺一不可。”四年后,刘西洁回到陕西,进入西安美术学院任教,在教学过程中,他始终坚信这一点。

  上世纪九十年代,相较于经济发达的杭州,西安美术学院的教学模式偏向刻板,比如素描课程需要在规定的尺幅内进行,但刘西洁认为创作可以天马行空,应该尊重学生的表现欲望,于是,他允许学生画画可以不按规定大小。

  也有教学督导质疑:“这些学生练习作品的尺幅都不一样大,不按规定能行吗?”让人欣慰的是,在创新中能看到许多优秀的作品。刘西洁犹记得在带过的1990级学生中,郭涛刚一毕业就拿到全国美展壁画的优秀奖,在新生代画家中表现不俗。

  在他眼中,陕西的确有黄天厚土,壮丽的自然风光,也有周秦汉唐的历史积淀,更有长安画派先辈们“打下的江山”,但创新的人才不冒尖,“走不出去”是难题。

  这一现象同样也出现在国画收藏界。陕西的收藏家喜爱购买长安画派的作品,如果在外地市场上见到,十之八九要买回来。

  “一般标明是长安画派的作品,在市场上转悠一圈,最终还是回到陕西收藏家之手。”市场是西北大学博士王曼利的主要研究方向,她认为,这一现象一方面源于本地人对作品更加熟悉和了解,另一方面则是陕西人的家乡情结浓厚。

  “多数人可能听过扬州八怪,但又有几个人知道长安画派?”王曼利说,作品出不了家门,再高的价值也无法被人知晓,“酒香也怕巷子深”。


来源:陕西网

相关热词搜索: 长安画派 西安中国画院 翻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