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仍未结束,战斗还在继续。在碑林区长安路街道,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责任扛起重担,用奔跑力促复工,用坚持守护平安,用奉献筑牢防线。他们并肩奋战,他们彻夜无眠。他们是父母,他们是孩子。他们是平凡的,他们是普通的。他们都是碑林区长安路街道的抗疫先锋!
责任——勇于担当的铁娘子
长安路街办二楼的指挥部办公室彻夜灯火通明,透过玻璃门,房间里总能见到她的身影。她叫万西玲,是同事眼中沉着干练的卫计办主任,更是街道疫情防控战线上的中流砥柱。疫情防控工作开始以来,万西玲带领着指挥部办公室一班人马加班加点连续奋战。面对不断变化的工作报表,一批又一批的核查信息,不同工作组的沟通对接,不断冒出的复杂问题。万西玲带着大家一遍遍的调整,一次次的安排,一天天的坚持。9个工作组、14个社区以及数以百计的“特殊”来电,按照工作事项逐一落实。各个层面交办400余人的核查,前后62份的各类投诉回复是她交出的特殊答卷。数十日不分昼夜的连轴转,换做是谁都难以忍受,而她,毅然选择了默默承担。有心酸、有泪水、有烦躁、有不安,没有抱怨,没有呐喊,没有停滞,没有间断,无论多么棘手的问题,她都能理出清晰的头绪,无论多么紧急的状况,她都能找到最快的方案。她用担当扛起了身上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她用微笑向身边的年轻战友们传递着必胜的信念。
奔跑——企业复工的联络员
电话被打爆,嗓子说到沙哑,企业复工复产的强烈需求要满足,疫情防控的闸门还不能轻易松手。这些天,长安路街道经济科科长汪永锋实在有点焦头烂额。这边刚拨通电话,“陈经理,你们那儿复工材料准备的怎么样?”那边又响起铃声,“好的好的,我马上就到!”这样反复接打电话是汪永锋的工作常态。放下电话,便开始奔跑,钻楼宇、跑企业,每天不停的上门。3个重点项目,3座商业综合体,23栋商务楼宇,汪永锋和经济科、楼宇办的全体干部马不停蹄。
了解疫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向企业负责人耐心宣传、讲解复工复产政策,指导企业做好相应的防控措施,推动商贸楼宇使用“一码通”,积极帮助企业办理复工复产手续。在汪永锋他们身后,更有长安路街道领导班子和全体科所长,他们建立了重点项目、楼宇联络员机制,每人负责对接1-2个地区重点项目或商务楼宇,主动上门为企业服务,帮助和指导企业进行复产复工。在他们不停的奔跑中,长安路地区的经济活力也在逐渐复苏。
并肩——风雨兼程的抗疫夫妻
“郑书记来了,欢迎欢迎,看到你我们心里就踏实”。在永宁社区辖区的每一个小区里,大家看到老熟人社区书记郑亚娟都是格外的熟络。在小区宣传推广“一码通”,在楼宇了解企业复工情况,连续跑了三天的郑亚娟顾不上休息,甚至顾不上疲惫,这样的战斗状态,她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
7栋楼宇,41个院落,8000余户居民,2万多常驻人口,她是永宁社区居民群众眼中最美的社区书记。每一个执勤点位,每一个小区院落,她把责任交给自己。每一次检查看望,每一句真心叮嘱,她把关爱送给大家。她将社区抗疫的网格织得严密又温馨。
和她并肩前行的,是她的爱人郭亚儒。在街办指挥部里另一盏长明灯下,他就站在那里。他是长安路街道社会事务科科长,他肩负着街道社区防控的重担。分析研判、安排部署、协调沟通、解决问题,连续超负荷的工作从没有让他退缩。在他和各社区的共同努力下,摸排人数达到33166户、67012人,入户走访核查436人,辖区177个防疫检查岗全面正常运转。坚守岗位,加班加点是他和她之间最大的默契
儿子总是抱怨两个人都不回来照顾自己,父母也总是担心送来饭菜的儿女有没有顾上吃饭,舍弃了“小家”的挂念,是为了“大家”的安心。这场战役依然没有结束,他们仍在逆行前进。
坚持——带伤作战的颈托书记
疫情来袭,长时间的封闭让不少人情绪烦躁。一天清晨,在草场坡新文巷,一名女子突然从家里跑出来,她手持利器大声呼喊,发泄着自己的情绪。看到眼前这惊人的一幕,正在小区院门口进行消杀的3538社区书记李强根本来不及多想,扔下喷壶,跃身上前,第一个冲到了女子面前。李强一方面安抚女子情绪、了解详情,一方面紧急联系派出所并通知女子家人,经过一上午的努力,一场可以预见的危险刚露出苗头就及时得到阻止和化解。还来不及喘口气,电话铃声又响起,指挥部传来新的任务需要他安排。李强咬咬牙,紧紧眉,扶了扶颈托儿,转身继续工作。不久前,他的颈椎刚刚做过大手术,原本过年期间是他好好休息缓解病情的大好时机,但是疫情面前,他根本没有办法休息。入户核查,防疫消杀,李强始终冲锋在疫情防控前沿。不仅仅是自己,李强家中还有位失能的老母亲需要他的照顾。李强总说,作为一名从小在这里长大的孩子,比起自己和家庭,社区里还有更多需要他的父老乡亲。
守夜——照亮夜归人的回家路
也许你风尘仆仆从老家赶来,已是凌晨两点,要进小区时受了门禁的阻拦。几经指引,你辗转来到了街办。推开二楼指挥部那扇玻璃门,你有一点诧异,没想到确实如小区保安所说这里有人通宵值班。你有一点激动,回家的事儿很快就有着落了。接受完二次核验,归家的最后一道程序终于走完,可是站在对面的这些工作人员依然不能合眼。从晚上六点到第二天早上八点,他们已经度过了十五个这样的夜晚。
落实返城人员扫码、确认活动轨迹、讲解疫情防控政策、处理突发事件,他们时常一宿未眠。夜已深,在寂静的坚守中,
他们已经为100余名向你一样的返程夜归人点亮了回家的灯。今夜如此,夜夜皆然。我们不会忘记你们的名字:折少龙、王鹏、刘钢、李守程。
奉献——口罩下最熟悉的陌生人
朱南社区朱玉玉,朱北社区崔智真、石豪,小雁塔社区胡秋芳,还有更多和他们一样的人,在大家足不出户的时候,他们走出了家门,戴上红袖章,拿起测温枪,他们有了共同的名字——长安路街道社区志愿者。他们动如脱兔,微信运动步数遥遥领先,用脚步丈量着疫情防控的安全距离。他们静如处子,在料峭春寒中一站就是一天。他们遍布在19个小区院落中,认真询问、逐一登记、加强测温、定时消杀、强化值守,每一格手写记录,每一次测量体温,他们守护着社区疫情防控链上最关键的一环。然而每天出现在院落街巷,却没有人能记住口罩下被遮挡住的容颜。他们成了居民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们深知,志愿服务,是每一个居民的社会责任,我们却知,这是他们对这片社区爱的深沉。
编辑:张梦洁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