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传承秦腔的00后陕西女娃 | XIAN人物

来源:华商网 时间:2020-08-06 08:56:00 编辑:张丹 作者:张丹 刘超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华商网讯  陕西人可以不吃盐醋辣子,但不能不听秦腔,说不清为啥喜欢,似乎有一种魔力,能瞬间抓住人的耳朵。

  “祖籍陕西韩城县, 杏花村中有家园……”每当板胡声响起,或粗犷豪迈或凄凉哀婉的腔调划破宁静,老陕就会在婉转与激奋的唱词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西安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秦腔。城墙下、公园里、马路边、舞台上……戏迷上至百岁老人,下至三岁学舌小童,无不沉醉于这“关中魔音”。正如坊间所言:“钟楼的钟声响着,易俗社的秦腔吼着,西安的心脏就在跳着。”秦腔,早已声入脊髓。

Eiu0gerECfdjz5TB.jpg

  00后陕西女娃3岁登台唱戏不慌张

  14岁成西安易俗社最小秦腔学员

  每天清晨,案板街26号都会传出咿咿呀呀吊嗓子的声音,伴随着报话大楼的报时声以及城市苏醒的嘈杂声,交织出别样的西安声音。

  这里是秦腔最高学府——易俗社,它与法国芭蕾舞剧团、莫斯科大剧院一齐被誉为世界三大古老剧院,是秦腔的著名科班,绝大多数秦腔表演艺术家都出自这里,可谓秦腔殿堂。

  五年前,易俗社成立了第20期传承班,何雨馨是年纪最小的一位学员。从3岁开始,这个00后兴平女娃就痴迷唱戏。只要爷爷的收音机里放出秦腔,她就能静静地、痴痴地听上半天。

  “这个喜好和戏迷爷爷有关,更和当地的秦腔文化分不开。”从小她就听说,当地人吃饭可以缺盐少醋,但生活中不能没有秦腔。爷爷经常光顾自乐班,那是一个由秦腔爱好者自发组成的“乐队”,只需一块空地就能随时开唱。在陕西,这样的自乐班遍地开花。

  一边听戏、一边看孩子,是老人们最愉悦的事,听到高兴时人人都能摆几个动作,哼唱几句。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既描绘出场面,又凸显出热情。

MVI_5238.MP4_20200805_093348814.jpg

  时年三岁,小雨馨偶然间哼了几句秦腔,当场震住了爷爷。“你敢不敢上台?”爷爷问。“我敢。”当听到坚定的回答后,爷爷转身就带她去了自乐班。“我孙女能唱,让她表演一段《血泪仇》。”爷爷几句简单的沟通,完成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次秦腔表演。

  “小时候班里的同学也好奇,老有人会问我为什么喜欢唱戏?”在何雨馨的印象中,别的小朋友表演琴棋书画,她准备的节目永远都是秦腔。对于唱秦腔这件事,她至今都没想明白为何会如此痴迷。“我也说不清,就是喜欢,秦腔似乎有一种魔力。”

  后来,爷爷偶然看到了一张戏剧表演的招生告示,之后做了一个决定,改变了何雨馨的人生轨迹。

  “她很有唱秦腔的天赋,有这个条件,她一定可以成功。”何雨馨记得爷爷当年一直在重复这句话。在询问小孙女“你愿不愿意去戏校学戏?”得到肯定答案后,遂将10岁的何雨馨从兴平转学到西安,从一个普通小学生变成了一个住校的学艺人。

  4年后,她被选拔为西安易俗社第20期传承班学员。

IMG_5244.JPG

  小时候隔屏幕崇拜的秦腔大咖成了前辈和同事

  对自己狠,练完功得吃双份饭

  初到西安,何雨馨发现,喜爱秦腔事不是兴平人专属,也是西安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是陕西人的精神世界。

  唱不尽的戏曲人生,演不完的悲欢离合。在西安城墙下、在兴庆公园里、在新城广场上……在马路边、在舞台上、在黄昏时……西安城里的秦腔爱好者数量远远超过家乡无数倍。听到秦腔声音,她都会驻足听上一会。

  戏曲里的人生何雨馨还来不及体会,先感受到了什么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戏校的时候年纪就算小,手上、腿上上经常都是伤。”即使如今入行已近十年,何雨馨的身上还能看到当年留下的痕迹。

  “刚开始以为唱戏只要嗓音好,后来才发现嗓音只是众多条件之一。”说起秦腔演员的基本功,何雨馨会伸出手,一顺溜的边比划边说出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四功五法,但她还会补充:“这九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很多前辈甚至用一生来证明这一点。”

  何雨馨14岁那一年,易俗社第20期传承班开始招生,经过层层筛选,她入围了。“很严格,几百人里面只选了19位,我是最小的一个。”何雨馨小时候跟着爷爷一起隔着电视屏幕和收音机崇拜的秦腔大家张咏华、全巧民、陈妙华等艺术家都出自易俗社。

  接到通知后,她给爷爷打了电话,电话那头的爷爷很高兴,她能想到爷爷喜极而泣的样子。

  有家人的期待,自己的热爱,何雨馨的用功也看得见。有好几次,已经深夜了,传承班班主任祁建茹老师还碰到何雨馨在排练室练功。何雨馨却不以为然,“祁建茹老师都唱了20多年了,依旧都在每天练功,我怎能偷懒?”练得时间长,自然体能消耗也会大。“比如吃砂锅,我得吃两碗。”对于自己是“大胃王”这件事,何雨馨很坦然,“练得都是真功夫,其他人也一样。”

  西安易俗社与法国芭蕾舞剧团、莫斯科大剧院一齐被誉为世界三大古老剧院,是秦腔的著名科班,绝大多数秦腔艺术家都出自这里。如今,还在学艺阶段的传承班学员们目前还没有太多机会出演主角,经常在一些经典戏剧里“跑龙套”。即使这样,传承班的很多学员已是陕西、甘肃戏迷熟知的易俗社新秀。

IMG_5103.JPG

  让秦腔焕发出新的光彩

  是易俗社传承班的使命

  20世纪末,秦腔受到现代文化的巨大冲击,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多样,不断挤压着传统艺术的生存空间,秦腔几乎从年轻人的脑海里褪了色。但这些似乎并没有影响传承班里的那一批年轻人,他们除了平常的练习和演出外,还会走向荧屏、走进校园,让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了解秦腔、认识秦腔,发现秦腔艺术之美。

  前几天,西安市西一路小学的小学生们身着戏装,进行了一场暑期在易俗社秦腔学习的成果展演,这些学生都是传承班学员平时去交流的对象。别看小学生们年纪小,“招式”一点都不马虎。“祖籍陕西韩城县, 杏花村中有家园……”当所有孩子地道地唱响秦腔戏迷最熟悉的《三滴血》名段时,整个剧场戏音绕梁。

  《三滴血》久演不衰,成就了易俗社一大批艺术家,也一直是易俗社经典保留性剧目。经典剧目经过几代艺术家的淬炼,对青年演员锻炼价值大,何雨馨和传承班的同学也会时常参演,为这部经典剧目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每天早上,当西安报话大楼的报时声传进易俗社的小院时,老中青三代演员们已经开始了晨练。将腿搭在栏杆上,嘴上调着嗓子,是所有演员的标配动作。传承班老师会一遍一遍击掌并高喊着:“把势扎起!(陕西话,意提起精神,做好动作。)”

  前几天,易俗社在疫情后首次复演,票房开卖后,只用了不到三天时间,这场好戏就已售罄。

  “这也反映了秦腔在西安人心中的位置,离不开秦腔的人很多。”每个人都在守护着自己的希望,在何雨馨看来,让秦腔焕发出新的光彩,是他们传承班的使命。

  秦腔,被誉为摇滚始祖,是擎起陕西人气质的精神食粮。(记者  张丹 刘超)

MVI_5272.MP4_20200805_093237337.jpg

  征集:寻找你心中的西安声音

  每一座城,都有一些声音是她独有的符号。

  对于西安来说,不止是公交地铁上的报站提示音,钟鼓楼的钟鸣声、城墙下的秦腔声、收音机里的夜话声……都是这座城独具的特色。

  城市因这些声音更加鲜活、闪亮和美好,赋予了这座城市生命。

  在西安,哪些声音会让你温柔内心、哪些声音是你的封存记忆,又有哪些声音让你听着听着笑了,笑着笑着又哭了?

  欢迎与华商网花生小姐姐互撩,寻找我们共同的西安声音记忆。


  参与方式:

  1. 在华商网微博#寻找西安声音#话题内互动留言;

  2. 在华商网微信公众号文章《毕业后会怀念很久的西安声音》留言互动;

  3. 在华商头条客户端现场板块以#寻找西安声音#为内容(视频、图文)进行话题互动;

  4. 可将你喜欢的声音以故事+音频形式给花生写封信。邮箱地址:3609914618@qq.com


  前期报道西安公交配音小姐姐:毕业后会怀念很久的西安声音

                   武则天儿子梦醒后铸了一口钟 这钟声西安人如今每天都能听到


来源:华商网

相关热词搜索: 秦腔 易俗社 陕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