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官网公布了《西安市人行过街设施体系规划》。规划以西安市步行交通需求预测模型校核,对满足设置立体过街设施需求的进行了布局,保留人行立体过街设施186个(人行天桥162座,地下通道24座),规划新增282个,其中近期规划48个(包括天桥31个,地道17个;临时设施13个,永久设施35个),远期规划234个,总数量为468个,整体分布呈城市中心区密度较高,外围城区逐步降低。
天桥(地道)的选址依据是什么?具体规划中有哪些细节考虑?为什么要增加天桥而不是地下通道?针对市民关心的问题,华商报记者专门采访了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为什么规划:行人流量增大过街难问题突出
工作人员介绍,随着西安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汽车迅速增加,各类社会活动、商业活动愈加频繁,行人流量越来越大,行人过街成为制约慢行交通发展的关键节点。行人过街需求的不断增加与行人过街设施的供给之间尚存在矛盾,“过街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同时也导致了与车流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大,交通事故频频发生,影响了整个城市的畅通运行。
为解决制约慢行交通发展的关键节点的问题,为使人行立体过街设施建在真正需要的地方,本次规划充分征询市民、市级各相关部门、各区意见,布局时将搜集的各方诉求统筹考虑,对合理的布点一并落实。
西安市行人流量和现状用地提取人流指数示例
规划要求:以人为本,关怀弱势
工作人员介绍,天桥(地道)规划以人为本,尽量减少行人过街步行距离,人行过街设施以地面过街为主要方式,在平面无法过街或对立体过街特别有需求的地方设置人行过街天桥或地道,作为人行过街系统的补充。
其中,城市地面快速路(及非地面快速路的上下匝道处)设置立体过街;城市主干路原则上以地面过街为主,立体过街为辅;次干路以地面信号灯过街为主;支路设置无信号斑马线过街与信号过街相结合方式。原则上只在主干道及快速路上设置行人立体过街设施。
西安市工作日白天12小时人流热力分布
西安市工作日早高峰机动车交通运行流量分布
天桥(地道)规划充分考虑近期实际与远期发展,近期以问题为导向,主要解决目前过街矛盾突出的地方;远期以目标为导向,建立完善的慢行交通体系。
工作人员介绍,天桥(地道)规划关怀弱势,以保障行人过街安全为主要目的,重点考虑学生、医院病人等弱势群体需求;以保障交通效率为基本目的,重点解决步行过街流量大的区域;以提升慢行舒适性为最终目的,重点考虑城市绿地、城市绿道等。同时也可通过天桥(地道)规划实现交通、商业的多功能融合,打造城市名片。
对于天桥(地道)配套设施规划,工作人员介绍,遮盖设施主要是针对人行天桥,有利于遮风挡雨、防日晒等功能;城市中心的商业区、居住区及公共建筑(尤其是医院附近)设置的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应设坡道和提示盲道,当设坡道有困难时可设垂直升降梯。尤其是地下通道和人行天桥,更需要合适的照明水平。
选址依据:“按需”统筹设置人行过街设施
通过对西安市现状人行过街设施进行摸查、分析,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国内外城市经验,提出适合西安的人行过街设施发展目标及思路;对行人过街特性、人行过街设施类型和通行能力、城市用地布局、交通发展趋势、人流吸引点分布、地形地质条件、地下管线分布等影响因素逐一分析,利用手机信令等大数据,建立步行需求模型,根据步行需求密度分布及步行需求联系分布等,“按需”统筹设置人行过街设施。
共规划近期立体过街设施48处(其中天桥31处,地道17处;临时设施13处,永久设施35处)。
规划重点:地铁、学校、医院等区域
工作人员介绍,近些年,西安城市发展非常快,结合地铁站点过街,对现状运行的“1、2、3、4”号线、在建的“5、6”号线站点以及“8、10、14、15、1号三期、2号二期”摸查,无法满足过街需求的站点补充设置人行过街设施,使未开通的地铁站点未来均可实现行人立体过街。
结合学校用地布局,主要研究与城市干路相临的学校,规划立体过街设施,解决过街问题,保障学生过街安全。结合学校设置的立体过街设施,可设置连廊直达学校内部,与学校布局统筹布置并应设置遮阳雨篷等人性化设施。
结合医院用地布局,主要研究与城市干路相临的成规模医院,主要解决医院人流量大、患者过街不便等问题,规划立体过街设施,并应重点设置无障碍设施。结合医院设置的立体过街设施,可设置连廊直达医院内部,与医院布局统筹布置并应设置垂直电梯、自动扶梯、遮阳雨篷等人性化设施。
还有包括结合商业设施用地布局,注重品质提升,应设置垂直电梯、自动扶梯、遮阳雨篷等人性化设施;结合客运枢纽设施用地布局,主要解决过街人流集散量大的问题,城市客运枢纽附近的人行过街设施应适当加宽以增加过街通行能力,应考虑旅客携带大件行李的需求,应设置垂直电梯、自动扶梯、遮阳雨篷等人性化设施,并与枢纽设施合理衔接;结合城市绿道的规划布局,以提升慢行舒适性为目的,主要解决城市绿道被地面快速路、交通干道阻断的问题。
这些路段和问题也受关注
工作人员还就一些特殊路段进行举例,位于公园南路交大阳光小学西侧,现状公园南路东侧有交大阳光小学、交大阳光中学,西侧有鑫龙天然居居住小区,行人过街需求大,公园南路为交通性主干道,两侧用地存在行人过街需求,学生上学及放学时间段行人过街量集中,现状此处为无信号平面过街,且位于拐弯处,车速快、危险性高。
规划人行天桥梯道设置于人行道内,保证最小人行空间不小于2米;设置非机动车坡道,实现非机动车与行人一体过街;设置遮盖设施、电动扶梯,体现人性化设计;人行天桥净高不小于5米。
交大阳光小学天桥规划示意方案
西三环-鱼跃路人行天桥规划示意方案
西三环-鱼跃路人行天桥,位于西三环与鱼跃路交叉口北侧约80米处。现状西三环西侧为绿地国际花都居住小区、东侧为石桥欣苑居住小区;由于西三环为地面快速路,将东西两侧用地分隔,行人无法过街,并且距离南、北两侧现状天桥距离较远,基于行人过街便捷性考虑,在此处设置一处人行过街天桥。
针对有人提出不少沿海城市已不再提倡建设天桥而是下沉式通道,西安为什么还要增加?工作人员称,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特点,沿海城市水雨大建设地沉通道便于汇洪。西安地处内陆,雨水量小,特别是西安是一座古城,学校、工厂、医院、居民小区交织在一起,文物古迹保护多,出行通道不适合太多的开挖式。
有市民提出一些天桥利用率不高的的情况,工作人员介绍,天桥的规划建设与现状存在差距,主要原因在于天桥管理。一方面市民出行习惯于路面通行,路面通行也是最捷径的。另一方面,天桥建设方面要强化人性化,便于市民通行。以大唐西市大桥为例,天桥建好后,市民路面通行习惯了不愿意走天桥,这样就造成了天桥与地面通道并存现象,突显出天桥利用率不高。“加大现有设施的改善力度,充分发挥现有设施的潜能,加强城市管理,规划只是智慧城市管理平台一部分,与时俱进,转变管理理念。不仅保证车辆的通畅,更重要的是应该确保行人交通的安全便捷。”
华商报记者 魏光敬
编辑:报社方正
上一篇:西安土门街心花园被封闭围挡八年 预计年底将和市民见面 下一篇:阎良一男子开驾校车发生事故逃逸 三天后投案被拘留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