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九州 > 社会新闻 > 正文

吃相难看知网知否?因千万续订费中科院停用知网

社会新闻 华商网-华商报 2022-04-20 08:32:59
[摘要]据邮件显示,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自2008年起便承担全额订购费用,在全院内开通使用了CNKI科技类期刊和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近日,争议缠身的中国知网,再度陷入舆论漩涡。4月17日,网络上流传一封落款显示中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的通告邮件,邮件中称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暂停中科院对CNKI数据库的使用权限,自4月8日起,中科院有关CNKI科技类期刊和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无法下载。

  据邮件显示,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自2008年起便承担全额订购费用,在全院内开通使用了CNKI科技类期刊和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但CNKI数据库凭借极具影响力的的市场地位,对续订价格却维持着较高的涨幅,因此中科院2021年订购CNKI数据库的总费用达到千万级别,成为了中科院资源引进中的“巨无霸”。

  邮件中还称,双方在多轮谈判之后,CNKI数据库仍坚持近千万的续订费用,因此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正考虑通过维普期刊数据库和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对CNKI数据库形成替代保障。

  4月18日,有媒体报道称:有中科院内部人士确认了停用知网一事的真实性,其原因在于知网的订阅费用连年上涨,已经突破千万元人民币的大关。面对停用造成的不便,中科院各大所正积极应对后续影响,可能会以其他学术数据库和文献传递等方式作为替代。

  事实上,近年来已有多方对知网高昂的续订费叫苦不迭,有多所高校曾表示难以承受知网的涨价行为,不少网友调侃“天下苦知网久矣”。

  中科院作为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消费者”,对中国知网“店大欺客”的做法相当不满。然而,在争议的另外一端,中国知网对这起已经在舆论场上闹得沸沸扬扬的事件却并没有多大反应,只在面对媒体时回复了“不属实”这轻飘飘的三个字,此外再无其他解释。然而,多个信源交叉证实:中科院一方的指控绝非空穴来风。向前追溯,学术机构因为中国知网收费太高放弃订阅的事,也早已发生了不止一遭。

  2016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发布知网停用的通知,称“由于续订价格涨价离谱,我校与中国知网公司的谈判不成功”。同年3月,北京大学也曾贴出即将停用知网的通知,称“不向商家过分的涨价行为轻易妥协”。除此之外,曾因收费问题与知网发生龃龉的,还有太原理工大学、集美大学等多个高校。如今,中科院也加入这一行列,老实说并不令人感到意外。据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统计,2000年以来,知网报价年涨幅多次超过10%。高昂的价格,加上令人望而生畏的涨价速度,对任何一家学术机构而言,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令人无奈的是,此前曾宣布与知网停止合作的多家高校,后来都在现实压力之下恢复了与知网的合作。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知网提供的许多服务无可替代。中国知网虽然以企业形式运营,但同时也是多个有关部门鼎力支持建设的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拥有极其特殊的行业地位。

  据中科院消息人士的说法,此番停用知网后,该单位将转用万方、维普等学术数据库。但是,这些数据库的覆盖范围都远不能与中国知网相比。倘若中国知网的文献都是凭真金白银买过来的,倒也有几分收取高价的道理。然而事实上,很多学者的论文在知网上不知被人下载了多少遍,也从没得到过哪怕一分钱。2021年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9岁退休教授、经济史学家赵德馨状告中国知网侵权并取得胜诉,在网上赢得无数叫好,也引发了不少学者的共鸣。这一现象足以说明,知网大赚特赚的盈利模式,并不具备足够的合理性。

  中国知网的定位乃是“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有着极强的公共性,无疑不能以经济盈利为最高准则。

  因知网目前在同类型市场上拥有相对领先的市场地位,网络上时常能听到知网是否涉嫌垄断的质疑声。今年3月9日,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一司在回复记者有关知网是否涉嫌垄断的网上留言时表示,“市场监管总局正在核实研究。” 据中青报

  【陈情】

  霸道?吃相难看!

  九旬教授状告知网擅自收录论文获赔70多万

  去年12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年近九旬的退休教授赵德馨状告知网一事,让知网成为话题中心,该案也成为2021年度网络治理十大司法案件之一。

  事情的起因是中国知网擅自收录了赵德馨教授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撰写的100多篇论文,但教授本人却并未从中收到一分稿费,当读者甚至自己下载自己所写的文章时,却还要另外付费,赵德馨教授因此将知网告上法院。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搜索“赵德馨知网”词条,可以检索到多达204篇相关的法律文书。

  后续知网败诉,被法院判决赔偿赵德馨教授70多万元。

  同年的12月10日,中国知网通过其公众号向赵德馨教授道歉。知网表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是中国知网的主办单位,目前已将与赵德馨教授相关的涉案作品进行删除,将积极会同相关期刊编辑出版单位与赵德馨教授进行沟通,并妥当处理赵德馨教授作品继续在知网平台传播的问题。

  对于知网的道歉,赵德馨教授回应称,就这个问题本身,知网道歉的态度还是可以的,但希望对方能拿出诚意和具体的整改措施去解决问题,而非停留于表面,“不能输了官司就下架我的文章”。

  除了被作者告上法庭,知网也曾被平台使用者诉诸法庭。2018年5月,苏州的一名大学生小刘因写论文需要在知网支付7元下载资料,网站要求其需要最低充值50元,但此后小刘剩余的43元却陷入了复杂又艰难的退款流程,于是小刘状告知网。2019年2月,法院认定知网充值中心关于最低充值额限制的规定无效。后续知网更新了网站的支付设置。

  此外,天眼查显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近年来卷入的司法纠纷多与侵权有关,其中涉及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的案由达832起,涉及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的案由达678起,涉及侵害其他著作财产权纠纷的案由达139起;该公司身为被告/被上诉人的法律诉讼涉案金额达313.5万元。

  【揭秘】

  屡次卷入争议的知网,到底是何来头?

  1999年3月,以全面打通知识生产、传播、扩散与利用各环节信息通道,打造支持全国各行业知识创新、学习和应用的交流合作平台为总目标,王明亮提出建设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该项目被列为清华大学重点项目。此后知网在政策的大力支持及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帮助下,逐渐发展壮大。

  据知网官网显示,中国知网是清华大学下属的清华控股有限公司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全资公司,是国内专业从事全球学术、教育等文献资源的集成化数字出版、为各行各业创新提供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的高科技文化企业。

  同方股份曾在财报中表示,作为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受让《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出资权益的附加条件,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同意接受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委托,代为行使电子杂志社的管理权和经营决策权。

  天眼查显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由清华控股有限公司100%控股,前者的疑似实际控制人正是清华大学。此外,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在同方股份担任副总裁的王明亮,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多个知网的关联公司,担任法定代表人。

  据悉,中国知网目前在全球50多国家和地区拥有2.7万家机构用户,年下载文献总量达到20亿篇次,用户涵盖高校科研、党政企及其智库、公检法军、医药卫生、中小学与农村,其中高校用户覆盖76%的世界前500强大学。

  被多所高校吐槽涨价、有清华背书的知网,到底有多赚钱?据悉,知网幕后公司同方知网的毛利率常年保持在50%以上。据同方股份发布的2020年年度报告显示,旗下公司同方知网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为11.68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93亿元,毛利率高达53.93%,毛利率指标高居同方股份主要控股、参股子公司的首位;2021年上半年,同方知网主营业务收入为4.96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892.7万元,毛利率同样过半,达到51.3%。 据雷达财经

  【辣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开放科学

  对中科院将用万方和维普代替知网一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微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文称,呼吁开放科学,包括:更加开放、透明、协作和包容的科学实践,与更易获得、可核查且接受审查和批判的科学知识。由此科学家和工程师可以使用开放许可更广泛地共享他们的著作、数据、软件,乃至硬件,进而促进科学合作,推动科学发展。

  人民日报:多些公益性、少些铜臭味

  知网理应更好地承担传播学术资源、推动学术交流的使命,而非乱栽摇钱树、念歪生意经。近年来,中国知网面临的定价风波、版权争端不断,官司缠身、备受诟病。是时候反思己身,刷新经营理念了!拿出行动,变革收录、运营与盈利模式,多些公益性、少些铜臭味,中国知网才能行稳致远,把知识之网织密织好。

  半月谈:知网的“霸道”收费逻辑,该有个说法

  知网的牟利冲动,在某种程度上,正在使其由原本便利学术发展的“垫脚石”角色,转向阻碍学术发展的“绊脚石”角色。在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知识的共享成本不断降低,作为知识中介的知网却不断提高收费价格,结果导致中科院这样的顶尖学术科研机构都要望而却步,无异于开时代倒车。面对知网引发的一波又一波的争议,以及对中国科研学术形成的负面影响,教育、科技主管部门及市场监管部门不能等闲视之。如何评估知网的收费行为,知网是否涉嫌行业垄断,相关问题如何整改,这些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必须得到回答。倘若任由知网在垄断之路上狂奔,任由舆论一次次发酵而又无疾而终,最终受到伤害的,将是学者的热情与学术的进步。

  侠客岛:知网变得让人惹不起了?

  去年底“知网擅录九旬教授论文赔偿70多万”一事,就引发过网友对知网经营理念和盈利模式的讨论热潮,“吃相难看”成为当时高热词。一方面是高盈利,一方面却是算不上好的用户体验。那不用知网行吗?难。究其原因:一家独大。有学术界人士称,知网不仅垄断了学术论文资源,更借机垄断了学术评价资源。可谓死死地拿捏住了高校和学者。知网的确影响大,但更要搞清楚一件事:成就知网的,是国家不遗余力的支持以及学术界的成果,不仅是平台自己的“努力”。说到底,学术研究是公共性知识生产,知网不应滥用影响力在此超额获利,提升知识获取成本。

  北京日报:知识分享不是垄断生意

  “知识分享”毕竟不是唯利是图的生意,普惠性和公益性应当是第一位的,单纯强调商业性,甚至搞起“知识垄断”,就南辕北辙了。更何况,寻根溯源,1999年,作为“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组成部分,中国知网主打“知识线上化”,为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带来了便利。也基于此,国家随后将其列入“火炬计划”,大量高校近乎无偿地贡献了自己的学术资源。可以说,是国家力量成就了知网,学术界的无私支撑了知网。但随着自身盘子越做越大,知网不仅没有将社会善意作为激励创新的催化剂,反而将这份支持视为攫取垄断利润的垫脚石,对“知识分享”的阻碍日益凸显。知识可以付费,但不能坐地生财。

  中青报:不能再让学术机构吃知网的“苦”

  知网大赚特赚的盈利模式,并不具备足够的合理性。中国知网的定位乃是“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有着极强的公共性,无疑不能以经济盈利为最高准则。面对“天下苦知网久矣”的负面舆论,中国知网还应认真审视现行运营策略,回应学界合理关切,为中国学术事业贡献正面力量。

  北京晚报:更该拒绝的是商业对学术的绑架

  中科院作为中国学术的最高殿堂,汇聚了中国最顶尖的专家学者,科研经费以千万元计的比比皆是,按说千万级别的费用不在话下。问题在于,把国家拨给中科院的上千万元花在这上面到底值不值,一群学富五车承担重要研究任务的学者被一个商业平台绑架到底该不该?中国知网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也不能避讳自身存在的问题;可以合理收取费用,也要履行社会责任,追求公益价值。对高校科研院所和学者而言,比拒绝知网高昂使用费更迫切的,是拒绝商业对学术的绑架。

  央广网:多几个“知网”合理竞争才好

  无论是落实知识产权,还是驱动创新力,多几个“知网”的存在,让合理竞争参与其中,对学术和市场都是好事。毕竟,两者的关系最终还是“合作共赢”,而非“价高者得”。否则,让人用不起,知网又能走多远呢?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张佳萌

相关热词搜索: 知网 中科院 续订费

上一篇:云南石林天外天桶装水中长青苔?回应:正常现象 可以换一桶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