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政企快线 > 西安要闻 > 航天基地 > 正文

西安航天基地:牢记双重使命,赋能科创航天发展

航天基地 航天基地 2022-10-10 13:11:12

  2022年10月8日是中国航天诞生六十六周年。1956年10月8日,我国首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中国航天,从此扬帆起航!

  嫦娥探月、天问问天、神舟逐梦、北斗导航……几十年来,中国航天人从未停止对宇宙的探索,在这些举世瞩目的事件背后,都有航天基地力量鼎力参与。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中国航天人奋力攻关、逐梦星辰大海的故事。

image.png

  发展航天 动力先行

image.png

  我国生产的第一台火箭发动机

  1956年,党中央作出了发展航天事业的伟大决策。同年10月,国防部五院在北京宣告成立。11月23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发动机研究室建立。1958年4月2日,火箭发动机设计部应运而生。

image.png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

  在工业基础落后、“手扶犁耙”搞建设的情况下,要研制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尤其艰难。特别是火箭一二级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自主研制,更是经历了多重挫折和难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发动机研制团队攻坚克难,突破了高频不稳定燃烧这一世界性难题,攻克了液体火箭发动机高空点火难关,成功研制了专为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量身定做的“长征一号”火箭发动机。团队还通过材料选型与一系列技术分析、试验分解,提升了一二级发动机的性能,为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提供了一流的火箭动力。

image.png

  氢氧发动机试车台

  就在北京的研制团队紧锣密鼓地为研制“长征一号”火箭发动机而创新拼搏时,另一支队伍正从北京、上海、沈阳等多个城市向远距北京1350公里的陕西宝鸡凤县的秦岭深山中汇聚。他们在深山里安营扎寨,为研制更大推力、更高性能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目标而奋斗。

image.png

  1970年在厕所试验室诞生了我国第一台姿控发动机

  期间,航天六院全体干部职工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在国防建设和航天型号需求的牵引下,完成了一系列火箭发动机研制工作,特别是用于“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主发动机的研制定型,使中国火箭运载能力进入到世界五强,具有里程碑意义。

image.png

  创新拼搏的新时代六院人

  至此,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迈上了体系化、工业化道路,发动机从种类、产量到质量,都跃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先后为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研制成功了一系列航天动力产品,为推动中国航天发展提供了精准可靠的飞天动力。

image.png

  1993年,067基地搬迁航天基地

  1993年,067基地搬迁至西安,扎根凤栖原。至此,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迈上了体系化、工业化的道路,发动机从种类、产量到质量,都跃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迄今为止,航天六院研制交付的常规液体火箭发动机完成了440次发射任务,将数百颗国内外卫星及航天器送入了太空,为我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高分专项等我国一系列重大航天任务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动力保障,做出了突出贡献。

  问鼎九天 筑梦天宫

image.png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

  五〇四所前身为中科院西南电子所,它是由中国科学院北京电子所无线电部分搬迁至四川成都,与云、贵、川等地的电子学研究机构整合组建而成,到1965年6月29日完成合并正式成立。1968年2月20日,航天五院成立,五〇四所带着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和工程研制探索经验投入五院的怀抱。

image.png

  西安分院承担研制的东方红一号701-5引导雷达

  根据研制方向的定位和“两弹一星”任务的牵引,五〇四所从事了原子弹高空引爆机、东方红一号卫星东方红乐曲地面接收天线、单双频多普勒测速仪、返回式卫星星载回收天线及信标机、701-5引导雷达的研制以及灯塔导航卫星、曙光飞船任务的论证、研制工作。在“三抓”任务中,五〇四所承担了运载火箭和通信卫星有效载荷与星载跟踪应答设备研制任务,在空间CCD光学遥感、卫星实时数据传输的研制成果对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具有开创意义。

image.png

  科研人员正在进行技术验证

  “863”计划发起后,五〇四所开展了以东方红三号大容量通信广播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资源一号遥感卫星为代表的我国第一代工程应用卫星研制任务。同时还开展了以资源二号卫星、北斗一号导航卫星、中星22号通信卫星的研制工作。五〇四所研制的仪表照明系统及多功能显示器、高频天线网络在神舟五号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嫦娥一号卫星通过五〇四所研制的数传系统顺利传回第一幅月面图像。2007年后,五〇四所为北斗二号导航系统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image.png

  西安分院有效载荷大厅承担了有效载荷系统的总装、测试与试验

  2008年,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站在进一步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推进卫星产业长足进步的战略高度,在五〇四所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后又在2010年12月30日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更名为空间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

image.png

  科研人员正在进行卫星产品测试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中坚力量,西安分院参与了自东方红一号卫星开始的我国历次航天重大活动,成功发射了300余颗(艘)星船,是我国“两弹一星”工程、载人航天工程、高技术装备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导航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工程等国家重大专项任务的突出贡献单位,为我国航天事业、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强链赋能 逐梦航天

  长安城南出新城,少陵塬筑航天梦。在一代代航天人为国家重大任务不懈奋斗的同时,航天基地也在全力构筑航天产业发展新版图,为我国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image.png

  在航天基地这片产业沃土上聚集了8支“国家队”和40多家商业航天企业,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一项项科研成果为“大国重器”保驾护航,一个千亿级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正在加快形成。目前,航天基地已经引进培育了一批像星际荣耀、银河航天这样的商业航天行业领军企业入驻,通过夯实项目支撑、强化需求统合、推动链式服务,不断鼓励民营企业自主开展运载火箭研制,打造标准化、模块化、软件化的低成本微小卫星制造生态链,优化商业航天在航天产业链中的布局。

  西安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航空航天产业等六大支柱产业均实现产值翻番,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以航空航天为特色的航天基地正在打破地域和行政限制,“北跨”主导开发“富阎板块”,通过“空天”携手,采取“航天研发+阎良制造”模式,加快打造千亿级空天产业集群。

image.png

  66年“追星”路,因航天事业而生的航天基地始终牢记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形成了国有、民营互为互补的航天产业发展格局。当下航天基地正在围绕“1+10+13+N”创新体系建设,聚焦以航天产业为主的十三条重点产业链,通过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产业创新平台、园区创新载体,搭建“信息共享、产学研合作、科技金融服务、产业扶持政策”等多元服务平台,赋能科创航天发展。



来源:航天基地

编辑:徐晗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喜迎国庆,航天基地飘起“中国红”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