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榆林新闻 > 正文

奋楫争先逐浪行 2023年榆林奋力谱写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榆林新闻 华商网-华商报 2024-01-29 06:49:05

经济运行质效齐升、工业经济稳中有进、投资增速保持平稳、市场消费恢复加快、首届非遗年会成功举办、民生福祉扎实推进……一份份稳健的答卷,见证了榆林2023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

  产业发展号角齐鸣

  寒冬时节,榆林大地处处激荡着工业经济发展的澎湃热潮。

  过去的一年,榆林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围绕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思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深入推动煤化工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正式获批,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信发循环经济、延长甲醇醋酸下游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扎实推进。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

  农业产业高歌猛进。坚持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发展,全年粮食总产达50.78亿斤,实现“二十连丰”。率先在全省启动实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18万亩、高效旱作节水农业113万亩。

  文旅产业大放异彩。精心策划出一系列文化旅游项目,持续举办“陕北榆林过大年”“清爽榆林”两大品牌节庆活动,推出沿黄河、沿长城、红色革命教育、清爽避暑等多条旅游线路,开通西安至榆林旅游专列,大力开展文旅惠民活动,发放3000万元文旅电子消费券,充分释放文旅市场消费潜力。同时,首届中国非遗保护年在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03个非遗项目、500余名非遗传承人相聚亮相。相约榆林·对话古城“共享非遗时光”华采呈现,以一场盛世的非遗文化展演活动打开了古城正确的游览方式,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陕北特色文化为宗旨,进一步推动了榆林古城文旅的融合发展。

  与此同时,面对风险挑战和复杂局面,榆林还及时调整优化经济政策,出台煤油气电化增产扩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降低企业用能成本、促进消费复苏提升、帮扶停产半停产企业复工复产等“五措并举”政策工具包,扩大储煤场存煤、协调油服企业当月结算、增产考核奖励等10条措施,兑付发放助企纾困、秦创原专项奖补、消费券等各类资金5.95亿元。中国(西部)氢能大会在榆成功举办,榆林坚持把氢能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氢能产业从萌芽到破局,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产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一揽子掷地有声的“硬核”政策举措,让榆林高质量发展步履更加坚实。

  生态底色愈发靓丽

  “万里碧空如洗,白云悠悠点缀”……如今,打开榆林市民的微信朋友圈,蓝天白云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风景,大家一起晒蓝天、晒美景,惬意享受这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红利”。

  蓝天常在,不仅是市民的切身感受,更有实实在在的数据佐证。2023年,榆林中心城区空气质量6项指标连续4年全面达标;PM2.5连续2年全省第一,连续4年稳步改善;各县市区空气质量全部达标,全市首次实现“县县达标,全域达标”。

  为了让天更蓝,榆林制定出台了《榆林市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7年)》,充分运用市大气综合管控平台,健全污染问题“闭环管理”制度,不断增强大气治理能力。聚焦春季扬尘污染、夏季臭氧污染、秋冬季细颗粒物污染等,实施清洁取暖改造、国土绿化等16项行动,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民生福祉更加殷实

  如何在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展现新作为,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榆林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用心用情办好老百姓的“急难愁盼”事,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事关榆林百年大计的延榆高铁开工建设,文化南路拓宽改造竣工通车,南城墙地运司家属院拆迁全面完成,高新一中天桥建成投用。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44所、新增学位近4万个,建成社区食堂40个,城市配套持续完善,养老需求多元保障,老旧小区焕然一新,教育资源不断扩充,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之一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榆林医院正式揭牌开诊,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一份份“民生清单”变成了一幅幅“幸福图景”。

  全市住建系统以民生建设为突破,紧盯住建领域水气暖路和公园体系等重大民生项目,2023年实施中心城区城市更新及城市建设项目共108个,建成了富康路东延西段、四级梁二路北段和文化南路等断头路和瓶颈路段,新建口袋公园2处,城区建成区增加绿地面积97266平方米……把群众“盼的事”变成政府“干的事”,绘就民生“幸福图景”。 华商报记者 郝锦龙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王蜀周秦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孙女2元店买手镯奶奶戴了12年 来自榆林的故事感动网友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