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记者获悉,陕西省教育厅、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科技厅等18个部门联合制定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实施方案》印发。方案明确,我省将从馆校合作、医教互促、体教互融、家校互动、社教同频等五个方面发力推进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育联合体(以下简称“教联体”)。力争2025年底,50%的县建立“教联体”,到2027年所有县全面建立“教联体”。
打造线上线下“三秦家长学校”
方案明确,我省将推动省、市、县(区)、校“三秦家长学校”建设全覆盖,建立“教育部门牵头、跨部门协作、线上线下融合、高校+专家支撑”的工作机制。线上依托“三秦家长学校”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由省级“三秦家长学校”牵头、省级相关部门和专家团队协同,用好12356(心理援助热线)、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和12338(妇女维权公益服务热线)三条热线,为家长和学生提供及时的咨询服务。线下成立省、市、县(区)、校四级“三秦家长学校”,由教研部门具体负责,借助高校专家智力支撑,联合团省委、省妇联等社区服务站点,构建省、市、县(区)、校四级联动体系,全面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水平。
省级“三秦家长学校”负责统筹规划线上平台建设与运营。市、县(区)级“三秦家长学校”结合本地实际,深入重点区域、学校、班级,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做好本区域家长学校建设和家长培训工作,指导校级家长学校开展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校级“三秦家长学校”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定期开展家长大讲堂、大家访、家庭教育沙龙等系列活动及困境儿童青少年个性化指导服务。
探索发布青少年体育运动“地图”
深化馆校协同机制,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深入开展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广泛组织学生参加“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教育活动。探索创新“开门办思政课”,尝试把思政课开到课外校外,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场馆,通过讲解、互动体验等方式,让课堂内容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可看、可听、可感知;打造中小学思政“金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示范课,建设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案例库。
打通快速转介就医“绿色通道”;坚持预防为主,健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筛查发现工作机制,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德育思政、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各环节;开展“儿童青少年明眸皓齿行动”,全面实施“学校明亮工程”;支持从事儿童医疗保健服务的医疗机构与学校、幼儿园建立协同机制,推进医务人员担任中小学校、幼儿园健康副校(园)长。
促进体教互融,强化学生健康体质。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开足开齐上好体育课,确保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依法依规处置学生运动伤害事件;探索发布青少年体育运动“地图”,支持高校、社区(村)及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免费或优惠向中小学生开放,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数字画像等。
探索家校社劳动教育全覆盖有效途径
用好家长学校、社区(村)家庭教育服务站点等阵地,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育儿观念和“双减”等重大教育政策;聚焦困境儿童,强化关心关爱,保障困境儿童均等享有高质量权益保障和关爱服务;畅通家校沟通渠道,指导中小学校创新家校联系方式,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学校开放日、家长会等多种途径,提升沟通效果。
深化读书行动,社会充分利用相关图书资源,策划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专题展览、教育活动和课程资源。提升科学素质,统筹各类科普教育阵地和资源,在健全课程教材体系、深化学校教学改革、拓展科学实践活动、纳入课后服务项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深入实施劳动习惯养成计划,统筹用好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场所,探索家校社劳动教育全覆盖有效途径。
守牢校园安全底线。坚持预防为先,以农村学校和寄宿制学校为重点,加强“三防”建设,强化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强化风险处置,充分发挥平安建设协调机制作用;加强综合治理,持续开展“护校安园”专项行动等,加强校门口及周边秩序维护。健全中小学法治副校长管理机制。
方案提出,我省将推动省、市、县(区)、校“三秦家长学校”全覆盖,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格局。
记者 任娜
编辑:张佳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陕西18部门联合发文:到2027年所有县全面建立“教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