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滚动新闻 > 正文

心理问题≠精神疾病 一些老年心理问题可能去谝个闲传就解决了

滚动新闻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付启梦 2025-09-13 19:01:26
A1 A2 A3

  身体机能的衰退、丧偶后的孤独、对生命终点的恐惧……这些都可能成为老年心理问题的诱因。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心理健康已成为必须正视和积极应对的重要议题。

  近年来,西安不少社区心理咨询室陆续投用,作为守护老年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它们如何发挥作用?社区还有哪些老年人参与度高的心理减压活动?

  【社区书记说】

  明宫社区:和引入的第三方心理咨询机构合作紧密

  新城区自强路街道明宫社区的心理咨询室已运营3年,在社区书记徐敏看来,“这一阵地远超期待。”

  徐敏介绍,3年前社区完成“三去一改”改造后,腾出了专门空间,第一时间便想到用“空间换资源”的方式引入专业力量,成为推进社区心理服务的第一步。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居民对心理问题的重视、心理咨询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凸显出来。同时,守护居民心理健康也是我们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一环,必须重视。”徐敏说。

  3年来,得益于场地的租金减免,入驻第三方“曼荼罗心理咨询中心”不仅为辖区居民提供公益性的心理咨询服务,还定期在父亲节、重阳节等节日组织心理减压活动,同时还为社区各项活动提供资源和人力支持。

  徐敏认为双方“互不干预、紧密配合、合作愉快”,“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社区做好统筹协调,这种模式既减轻了社区负担,又让居民享受到了服务。”

  梨园社区:颂钵减压挺受老年人青睐

  “自去年4月起,我们联合第三方音疗机构开设了10期颂钵音乐疗愈公益课,参与度很高。”莲湖区红庙坡街道梨园社区党委书记刘红雨说,“因课程安排在工作时间,参与者基本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据了解,颂钵疗愈课程每节时长1小时,无需任何器械,学员只需静坐或平躺,在老师的引导下调整呼吸、聆听颂钵演奏,便能在声波振动中放松身心。

  “上了年纪的人大多受失眠困扰。但在颂钵课上,躺在垫子上听着老师敲响颂钵,那种缓慢而悠长的声音一下子就能入耳、入心,让人身心安宁。我虽然没有睡着,但每节课结束后都感觉特别舒服,而且确实有学员在课上就进入了深度睡眠,甚至发出了鼾声。” 一位去年全程跟课的60多岁阿姨说。

  梨园社区同样设有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了整套沙盘游戏设备。但在刘思雨看来,现阶段更受老年人青睐的,是舞蹈、模特走秀等集体参与和更强调社交互动的心理减压方式。

  【心理咨询师说】

  在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心理服务的视角要转变成“陪伴、沟通和倾诉”

  作为明宫社区心理咨询室的负责人,36岁的张鑫已有十多年的从业经验。

  “其实目前社区心理咨询室服务的主要群体是学生和家长,老年人相对较少。”张鑫说,“但老年人的潜在需求不可忽视,我常对团队说,面对老年群体,如果抱着帮助老人解决心理问题的心态很可能处处碰壁。但如果把视角转变成‘陪伴、沟通和倾诉,甚至用陕西人最喜欢的‘谝闲传’等方式,反而更可能让社区老年心理咨询服务落地。”

  他举例说,比如,有老人骂骂咧咧来社区“投诉”或声泪俱下找相熟的社区工作人员“控诉”时,“有心”的心理咨询师都能找到提供“服务”的机会。

  “所以,我认为在社区为老年群体提供心理服务时,咨询师的‘主动’才是关键:只有咨询师积极参与社区各种活动,才能‘遇见’有需求的老人。”张鑫说,“但矛盾的是,大部分的心理咨询师时间有限,很难做到高频次深入社区。”

  老年群体的心理问题常与这些因素有关

  为雁塔区多个街道、社区提供服务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牛梅认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与一系列“丧失”有关,如身体能力、心理能力、关系层面的丧失等有关。

  因此,牛梅认为,老年心理咨询常见的话题主要有“身体衰老带来的不适与焦虑”、“孤独和自卑感的增加,价值感的缺失”、“与子孙的代沟,交流变少”、“生命晚期的适应不良”等。

  张鑫补充说,退休后身份转换的空虚、因孙辈养育与子女产生的争执等时间点,也是老人产生委屈感的高发时刻,这时他们最需要理解、倾诉和陪伴,这也是人的本能需要,也是社区心理咨询可以发挥作用的时候。

  【这些案例大家都可以看看】

  两位心理咨询师也分享了日常咨询中的4个典型的咨询案例(注:涉及个人隐私信息已处理)

  案例一:外孙离家后,七旬外婆遭遇“价值感危机”

  70岁的李女士曾是国企管理人员,退休后总觉身体不适,整日抱着药品却不见好转,还渐渐不愿与人交流。

  咨询中牛梅了解到,李女士曾积极开朗、乐于助人,老伴生前是教师,性格强势、家中大小事一手包办,后因病去世。她育有一双儿女,工作稳定且已成家,孙辈均由她照料长大。

  “李女士多年前就有失眠问题,但她一直没当回事。但2019年9月,最小的外孙考上技校离家后,她的失眠突然加重,才来社区求助。”牛梅说,经咨询和建议,李女士先前往医院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在三甲医院心理科确诊为抑郁症并开始服药治疗。

  牛梅认为,李女士的困境源于关系的丧失。

  “一方面,前半生李女士兼顾工作和家庭,相继完成了对孩子、对孙辈照料的责任,这让李女士的生活一直充实且很有意义感。直到最小的外孙考上技校离家求学后,‘被需要’的感觉消失了,李女士的生活里只剩下自己,价值感丧失,空虚感袭来,对她造成了很大的打击。生命晚期价值感的丧失造成的心理问题,是社区老年心理咨询服务中很常见的问题。”牛梅说。

  案例二:儿子创业连遭失败  退休老爸遇困境

  62岁的张先生是国企退休职工,因与儿子的激烈冲突来咨询。

  张先生的儿子多次创业失利无力偿还高额贷款,打算卖掉父亲毕生积蓄购买、登记在自己名下的房子。

  “一旦卖房老人就要租房住,张先生对此既无奈又愤怒,还严重失眠。”牛梅说,“在讲述中,张先生坦言认为儿子啃老不感恩,但又担心现在不帮忙,自己将来老无所依。但其实他最担忧的还是儿子当时因创业屡创屡败、破罐子破摔的状态,并常常把负面情绪带回家发泄到自己身上,导致父子俩动辄争吵,张先生甚至‘回击’抱怨儿子的无能,双方关系濒临破裂。”

  牛梅认为,张先生与儿子冲突问题的核心是两代人的适应不良。

  “张先生退休后未及时调整生活重心,仍将精力过度投入儿子身上,既让孩子产生了‘有老人兜底’的依赖,也为亲子矛盾埋下隐患。张先生只有学会专注自己的退休生活,放手让儿子承担责任,才能逐步缓解当前的困境。”牛梅说。

  案例三:丧偶四五年再遇心仪对象  却遭子女坚决反对

  张鑫则聊起参加社区义诊时遇到的年近80岁的刘老爷子,老爷子丧偶四五年后,在公园遛弯时,遇到了一位和自己条件相仿、兴趣相投的女士,两人常一起对唱,日久生情互生好感,渐渐萌生相伴余生的想法。

  “但遭到了子女的强烈反对,一个认为老爷子被骗了,质疑对方的动机;另一个认为老爷子一把年纪不必谈感情,认为老爷子楼下找人聊个天、下个棋,不也是过一天嘛!为啥还要往家里给子女们安个‘妈妈’。”张鑫说,“因老爷子常会叫这位女士一起到家做个饭,不免和子女碰到,让家庭关系紧张。老爷子很苦闷,直到在社区义诊中看到我们支的心理咨询展台,才过来看一看、聊一聊,最终打开话匣子,来到社区心理咨询室咨询。”

  张鑫没有直接给老人建议或出主意。“我先与老爷子共情,毕竟大部分心理咨询并无法帮咨询者解决现实客观问题:帮他决定要不要在一起?所以,对老爷子来说,‘被看见’比‘给方案’更重要。”

  双方建立信任后,老爷子常来社区倾诉。

  “在讲述中,我们捕捉他的问题。比如我发现老爷子和子女沟通这一问题时,总带着情绪,难以心平气和。”张鑫说,“所以,我引导他站在子女的角度思考,比如我父亲到底怎么想的?他们的感情到哪一步了?我父亲的需求到底是啥?有时还帮老爷子模拟对话场景:假如你孩子坐在这儿,你想跟他怎么说等等,帮他找到更合适的沟通方式和语气。”

  在张鑫的帮助下,老爷子获得了子女的理解,不仅和爱人领了证,还举办了个小型婚礼。

  案例四:老太自认“无用”倍感“孤独” 怎么办

  张鑫提到,老年心理学理念已从过去的“丧失观”(认为中老年是不断失去的过程)转向 “毕生发展观”—— 即老年人也能持续成长、发展新价值。

  他说起一位因在短期内先后经历了多名亲友离去而来咨询的宋老太太。

  “先是自己的妹妹因病离世,紧接着被告知同学聚会取消,因为来不了的同学实在太多,加上不会用智能手机等等一系列事情,让老太太生出了一种强烈的无用感。”张鑫说,“而更让老太太委屈的是,她认为身边没人关心她的心事。每当她向家人说起自己最近感觉身体不太好时,常被‘没事儿,好着呢’的‘安慰鼓励’的话语打断,让老太太的孤独感愈发强烈。”

  老太太到咨询室后,张鑫先问她“您对现在这个年龄有什么体验和感受?”

  “让她以过来人分享,帮她重建价值感。”张鑫说,“另一方面,我引导老太太回顾自己的一生,挖掘她的高光时刻,找到内在的力量和支持,还鼓励老太太写一写人生感悟。”

  “我曾在网上关注过一些公益组织帮老人圆梦的公益活动,比如帮助老人见他多年未见的老伙计、回到他日思夜想的故乡等等活动,都能给老人心理带来慰藉。”张鑫说,“作为家人,其实也可在能力范围内尽量帮老人达成一些愿望,至少要给老人表达真实需求的机会。正如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所说,老年期面对的是‘自我完整与绝望’的冲突,家人完全可以帮助老人通过回顾一生获得完整感,尽量避免因未实现目标而产生绝望感。”

  【一些问题】

  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关注度的提升,心理问题的干预正逐步向“早发现、早介入”转变。正如西安市精神卫生服务中心老年科副主任敖磊所说:“10年前,来院就诊的患者一确诊就是精神分裂等重症;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小’问题被及早察觉并干预,对提升治疗效果是十分积极的信号。”

  先心理咨询还是先就医?

  走访中,也有市民询问,发现老人行为异常时,是先来社区心理咨询室还是先就医?

  张鑫认为,没有标准答案。“通常我建议家属带着老人先到医院排查器质性疾病再来进行心理咨询。但心理咨询关于病和非病有着较明确的界限。此前,在咨询中有一位近60岁的女性,她总怀疑老伴不忠,甚至跟踪老伴到公园想寻找证据,同时软硬兼施希望老伴承认,但老伴压根没有这种行为,该女士为此大闹不休,在咨询交谈中,我发现该女士的思维有妄想等特点,建议家属就诊,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

  如何规范第三方机构确保公益服务不打折扣

  还有社区工作人员提出社区心理咨询室的运营面临的难题。

  “一方面,没建社区心理咨询室时,常有居民询问社区啥时候有心理咨询室,可建成后,请来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咨询的人却寥寥无几。”一位社区工作人员说,“其中老年人更是少之又少,多是家长带着孩子来咨询学业、亲子关系问题。”

  除上文说到的社区心理咨询师面向老年群体要调整服务策略外,也与观念等相关:不少老年人将“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有较强的 “病耻感”,不愿主动敞开心扉;还有部分老人习惯依赖熟人疏导,对“专业心理咨询”的认知和接受度不足。

  “另外,部分社区服务中心周末(周六、周日)休息而闭门,也有一定程度影响,不管是仅周末有空的学生群体,还是需家人陪同、只能周末前往的老年人群体,使得他们的咨询需求无法满足。”有心理咨询师这样说。

  最后,尽管社区引入第三方机构时,都会通过行业部门推荐、实地考察等流程,初衷是让专业力量服务居民。但有些机构却把社区当成了“引流”的渠道,对约定的公益咨询服务敷衍应付,反而急于向居民“推销”收费课程或高价咨询项目。有社区工作人员直言,“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社区引入机构的初衷,更伤害了居民对社区服务的信任。因此如何规范第三方机构的服务行为、确保公益属性不打折扣,也是目前社区心理咨询室的挑战之一。”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付启梦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方正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陕西省2025年就业政策宣传月启动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