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母手中线,临行密密缝。杜春秋要去打工,母亲纳一双鞋垫给儿子本报记者 孙建奎 摄
2009年勤工助学活动
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实施希望工程办公室、华商报社
“孩子很争气,考上了大学,我就像看到了希望。可是,上学还得要一大笔钱,这几天他要去城里打工,我又帮不上忙,就给他纳一双鞋垫吧!”在定边县安边镇一间租住房里,马素琴边缝鞋垫边缓缓地说着。而此时,身旁19岁儿子杜春秋的眼泪止不住地流……
他的家庭
父亡家毁,母子无家可归
杜春秋,19年前出生于定边县白于山区学庄乡刘庄村一个贫寒家庭。
7月15日,记者来到杜春秋和母亲在安边镇的住处。
一个大炕上放着一床被褥,旁边灶台上两个简单的锅具和几个碗筷,对面靠墙用砖支起的一个木质箱子,上面放着一台房东给的14英寸黑白电视,这些就是杜春秋和母亲的全部家产。
又黑又瘦的杜春秋身着校服,脚穿一双破旧布鞋,坐在母亲旁边,看着母亲为他纳着鞋垫,一直到采访结束。
“我和孩子他爸都是从小得了佝偻病,因为没有劳动能力,加上陕北种地要靠天吃饭,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种点土豆和向日葵,他爸就出去乞讨养活一家。”杜春秋的母亲马素琴说:“因为孩子上学交不起学费,我就去借其他学生用过的书,给学校说让孩子旁听。还去给孩子捡别人用过的铅笔头、本子,拾掇拾掇后给孩子用。”
1997年,杜春秋的困境被定边县慈善人士郑浩南得知,他开始资助这个家庭。2000年5月,杜春秋的父亲杜志珠患上脑血栓,因无钱救治离世。不久,母子栖身的两孔原本破旧的窑洞也倒塌。瞬间,母子俩无家可归。
他的学业
边学习边挂念着母亲
2000年,郑浩南得知杜春秋的情况后,将正在小学4年级当旁听生的杜春秋接到他所创办的定边县孤儿救助学校学习。马素琴也被郑浩南安置到安边镇居住。
“我知道自己不聪明,到学校后,更加刻苦学习。这里就是我的新家……在县城上学一学期才能回家看妈一次,每次想到妈,我都会发呆,想哭,校长‘郑爸爸’都会开导我,说母亲有大家在照顾,鼓励我不要因此而影响学习。”“孩子去上学后,我的身体更糟了,因为得佝偻不便劳动,而且又得了肠黏连和其他病,也不敢花钱治。有时疼得难受,就自己吃些止痛片。”马素琴缓缓地说:“我知道我是无药可救了。孩子到了郑校长那儿,就有了希望。”
他的志向
立志学医,要治好母亲的病
今年高考,杜春秋考了589分(理科)。目前,已被一本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实验技术专业录取。
杜春秋说,自己志愿表上填的全是医科类高校,“希望能尽快入学,学习一些医学知识,也就知道母亲的病应该吃什么药。”
“我娘家兄妹5个,4个都有佝偻病,他们生活得也很苦。没那么多钱治,只能拖着病身过日子。因为病情复杂,卫生所的医生都不敢给我开药。”马素琴说。
高考后,杜春秋才知道母亲身患多种疾病。为了不影响杜春秋的学习,马素琴与郑浩南一直对杜春秋保守着自己患病的秘密。
采访结束时,马素琴一边拿起即将纳好的鞋垫,一边抹着泪说:“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到什么时候,孩子要去城里打工挣学费,他看到了这双鞋垫,就像看到了我。”“到了大城市,会想着妈,会更节俭,会更好好学习……”说到这里,杜春秋的眼泪止不住地流……本报记者 孙建奎
特别提示
本报视频记者拍摄了贫困生上岗视频,您可登录华商网www.hsw.cn或古城热线www.xaonline.com查看
报名电话:西安029-88429371(每日9:30~11:30)、安康0915-3286633或 登 录www.hsw.cn、www.xaonline.com报名
捐款地址:共青团陕西省委5楼陕西省实施希望工程办公室(西安市含光门外邮电北巷内)或将善款打入账号:516011580000012170(请注明“牵手行动”)。开户行:西安市商业银行高新路南段支行,户名:陕西省实施希望工程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