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员周斌将一捆麦秸投入河中,根据河边同事传来的指令掐表计算在一段距离内麦秸通过的时间,以此计算洪水流量本报记者赵雄韬摄
华商报讯(记者刘俊锋)“嗵!”“嗵!”“嗵!”昨日,在高陵县境内泾河大桥上,一男子不时将秸秆扔进泾河,见下游河边有人摆手或摇动旗子,就会摁下挂在胸前的秒表。原来,他正在测泾河流量。可别小瞧这些秸秆,它们是浮标,通过在水里漂动可以得出泾河流量。
秸秆+秒表=流量?
下午1时许,这名身着蓝色工作服的男子将脸扭向左肩,冲着别在肩头的对讲机说了话后,弯下腰,从放在桥边的三轮车上拿起一捆秸秆,“嗵”的一声扔进河里。这些从农民地里捡来的秸秆,全都用红色的塑料袋扎成捆,堆放在一起。
泾河下游河边还站着两个人,近些的隐约可见,远处的只能通过手里的黄旗子确定其位置。扔秸秆男子名叫周斌,是省三门峡市库区水文水资源局桃园水文站的工作人员,他和几名同事来这里,利用秸秆测洪水流量。
周斌说,将这些自制的浮标,在同一断面每隔一定距离投进河里,浮标便会顺水而下。浮标漂到近些的工作人员那里,工作人员就挥手以示信号,漂到远些的工作人员那里时,工作人员就开始挥动手里的旗子。
他说在挥手和挥旗时,只要摁动和停止秒表,就能测出每个浮标垂直线上的流速,有了这个数据,就能算出泾河流量。
条件所限才用这种老方法
秸秆、秒表和一把水尺几乎是测量的全部家当,合到一起成本也不过几十块钱。周斌说,现在许多河流都是通过流速仪测量流量,因泾河没有测流缆道,流速仪也派不上用场,只能在小水情况下划着橡皮舟或涉水用流速仪测量,这次下雨后水位上涨,流速仪就派不上用场了。“将秸秆扔进水里是个老方法,叫浮标测法。别小看这种测法,很准确的,测出的和算出的数据至少可以精确在小数点后两位。”周斌翻着手里的记录说,目前,高陵境内泾河洪水流量达500m3/s,通过水尺可见,水位达364.49m,系今年来最高水位。
测量为防汛提供依据
昨日下午,省三门峡市库区水文水资源局桃园水文站的工作人员说,以前他们每隔4-6天测量一次,降雨后泾河出现洪峰,他们便开始测量。据了解,自泾河发源至入渭,沿线至少有7个水文站的人员,对整个流域常年进行全程测量。
工作人员说,通过浮标测法,除了能得到流量和水位等一些基本数据外,更重要的是,测量得出的相关数据,还能修订报汛曲线,为国家积累基础水文资料。另外,还将对防汛、跨河工程的建设以及政府相关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