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教室内,光线有点暗,地面也不平。徐云玲说,但这已经比头十年强多了。
最初,马庄教学点的教室是两间闲置的土坯草房。由于年久失修,既不能遮风又无法避雨。“1993年,眼看草房要倒,我再也不敢让孩子们进去上课了,就把他们领进自己家的土坯房里上课。然后,我和丈夫孙荣合商量,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买水泥、木料盖教室。买不起砖,就到山里背石头,垒石头墙。”徐云玲说,从1986年当上代课教师,她每个月工资32元,到1993年全部工资才2000多元。
加上卖花生等,凑够3000元钱,她要为孩子们建新教室了。“当时3000元是盖不了3间教室的,我用这些钱买来水泥、木料等,然后和丈夫一起上山采石头,再把石头背到架子车上,一车一车拉回来,垒成石头墙。就这样,累死累活干了3个月,3间石头房子终于盖起来了,孩子们上课不用再担心刮风下雨了。”
徐云玲说这些话时,一脸兴奋。而她身后自家的住房,仍是1982年她嫁过来时的土坯房。她说,到现在她也没能力为自家盖新房子。
23年来,在徐云玲心中,学生就是她的儿女;在学生眼里,徐老师就是他们的妈妈。
夏秋季节,山里易发洪水,她就早接晚送,把学生一个一个背过河。下大雨的时候,她就留学生在家里吃饭、住宿。如果有学生生病或帮父母干活不能到教学点上课,她就利用晚上或周末,翻山越岭去学生家补课。
【师爱无边】听一句“老师好”放弃北漂梦
2000年冬,徐云玲丈夫孙荣合患上了淋巴肿瘤,丧失劳动能力,卧病在床。徐云玲既要伺候丈夫又要上课,常常忙到深夜。为了不耽误给学生改作业,她就把作业本放在枕头边,半夜醒来披衣起床继续改。整个冬天她没睡过一个囫囵觉。
为了早日让丈夫的病好起来,又不耽误学生的课,她天不亮就起床赶往10多公里外的镇上为丈夫抓药。家里10多亩责任田基本上也是徐云玲一个人耕种。在丈夫卧病在床期间,她学会了犁地、耙地、播种、打场等。
最困难的时候,徐云玲也没有伸手向任何人、任何部门要过一分钱。当初她的月工资只有32元,1994年涨到47元,到2004年增加到100元。因为一年有两个月的假期,她只能领10个月的工资,而教学点的办公用品费用,也基本上都是从她的工资里支出。
一位在北京打工的朋友,介绍徐云玲到北京一家幼儿园工作,月薪1000元,这相当于她在马庄教学点一年的收入。“我当时真心动了。”徐云玲说,在她准备走的第二天早晨,12个学生娃儿准时来上学了。“石头教室的门锁着,我看到了孩子们在教室前等着。他们似乎也感到了什么,怯怯地望着我,并轻声地冲我说‘老师好’。那一声声‘老师好’把我的心都喊碎了。我扔下行李,打开教室门,把他们带进去,又像往日一样拿起了教鞭。”
顿时,寂静的山间,孩子们洪亮的读书声再次响起。“家里的难事总会过去。我不在,孩子们就没学上了,我舍不下他们,只要我在一天,就不会让他们没有学上。”徐云玲流着泪说。
23年来,作为马庄教学点唯一的老师,徐云玲送走了一茬又一茬的学生。她的学生有的升入初中、高中,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还读了博士。23年来,因为徐云玲的坚守,当地适龄儿童没有一个失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