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换完省长之后怎么办?
一位前山西省高层官员对近年来的省长频换颇有看法,他评点前几任省长称:“于幼军本事不大,不是人们想的那样。这么高的领导,第一政策水平要高,第二政治感要有,第三要有敏感性。作为一个领导来说,于三点都没有。某个县向他汇报,说我们这个县增值税太高,能不能免一些。他说好,免6%吧。那是税法!他随便说!另外,他在一个地区三天能定90多个几十亿元、上百亿元的大项目。知识分子对他没有感兴趣的,他大话连篇。”
该官员认为:“孟学农还是懂规矩的人,这个人可惜了。办事懂程序,没有空话和废话,老老实实,像老黄牛一样往前推。说了一个谎话就把他免了,可惜。山西需要这样的省长,不需要争什么,就是做实事。”
王君的前任孟学农,近期发表的《心在哪里安放?》一文亦引发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孟在文中表达了他对山西的复杂感情:“心在哪里安放?黄河,太行,汾水吕梁,五台云岗……还有那3700万老乡!我多想多想,手拿把攥着命运的人们,事该干,福该享,冲就冲,浪就浪,舞就舞,唱就唱,五千年文明史再不让我们悲怆!”
山西不能再悲怆了,山西的出路在哪里?
靠不住的煤
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表示,年国家计划投资的4万亿元里面,确定在山西投资额为6500亿元。包括高速公路、铁路项目,包括棚户区改造工程,这些项目都已经启动,动工了,有可能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的预期,
山西在4万亿元中抢得的政策支持超过了陕西。
但是山西的煤炭经济仍然积重难返。
“对现在的山西来说,是成也煤炭,败也煤炭。所以,山西的资源优势,同时也是巨大的资源陷阱。”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陈秀山说。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不无痛心地说:“山西人太依赖煤了!无论从短期和长期来看,盲目的挖煤而不注重生态环境的补偿,都是得不偿失,终究会吃亏。据有关资料表明,山西因挖煤、炼焦、发电造成的环境损耗,保守估计每年达56.71亿元,20年环境损耗价值总量为1134.2亿元。
从2004年开始,山西经济的增长幅度一直排在了各省市的前列,但是“煤老板炫富”以及接连不断的“矿难”始终缠绕着与之前行。这种增长终于在2008年碰到了全球金融海啸的冰山上。
负作用开始显现,2009年一季度,山西GDP增速-8.1%;上半年,GDP增速-4.4%。作为全国唯一负增长的省份,山西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新华社的一篇报道解释说,山西“黑”与“绿”的抉择显示了山西经济负增长中的转型之变。
“山西的四大支柱产业是同类型的,不存在互补性。”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潘云说,其他省的支柱产业有上游产业又有下游产业,有互补的作用。但是山西的产业是同类的,都属于资源型上游产业。这次金融危机又对上游产业的冲击巨大,山西的经济受影响就难以避免。
“东方不亮西方亮,如果煤炭产业受到局限,我们还有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则认为,现在要找一些出路,不能只依靠煤炭产业,不能“一棵树上吊死”。要化危为机。通过结构调整,来淘汰那些规模小的、技术管理落后的项目。而且按照经济周期原理,当经济再度起飞的时候,经过结构调整后,新的生产能力将是现代化的。
秦晋之间;中西部模式之变
不是黄河,而是发展模式的不同隔开了秦晋两省的距离。
大同是山西省的“煤都”,建国60年,大同采煤60年。大同新任市长耿彦波称大同矿井“有企业没形象,有装备没技术,有场区没价值,有资源没品牌”。
内蒙古鄂尔多斯、山西大同和陕西榆林是全国三大产煤城市。与大同不同的是鄂尔多斯和榆林上升速度凶猛。
榆林舍得花钱。这个陕北城市今年准备投入近百亿资金用于整合资源。副市长姜国璋明确表示,对低于300亿元人民币的煤炭开发项目,榆林今后将不配置煤炭资源。
潘云认为山西的情况跟陕西不同,“现在,陕西的平均矿井规模是70万吨,而山西仅有36万吨,且30万吨以下的煤矿占到70%;全省2600多座煤矿,实现机械化综采的只占到11%,40%的煤矿还是延续很原始的炮采方式。”
榆林市神木县的财政收入,就超过了“南六县”的总和。但神木另一种变化也引人关注,神木推行“全民免费医疗”制度,引起全国关注。
十年西部大开发,五年中部崛起。中西部两省的变化可能是观察中西部发展方向上的一个观察点。
山西社科院副院长潘云分析道:“山西的发展模式是一个特殊的发展模式。长期以来,山西的发展首先是以最快的满足国家需求的思路来的,国家对煤炭的价格一直管得比较严。山西的发展过程,满足了国家的供应,但是给自身的发展带来问题,就是煤炭的价格没有放开。陕西走的路和我们不一样,它可能自主发展方面强调得比较多,因为没有给它煤炭这个压力,可以自主调整。”
在左右摇摆和直线上升之间,两省的模式之变或可显示出中西部不同的发展方向。
未来的中西部政策的持续拉动将会使两个地方面临新的考验和竞合,黄河上越来越多的晋陕大桥映证着这一趋势。
(实习生于靖园对本文有贡献)
不是黄河,而是发展模式的不同隔开了秦晋两省的距离。
煤,是山西绕不开的过去与现在。然而,成也煤炭,败也煤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