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些可爱的农民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紧张的训练中,从他们的脸上记者看到的一张张笑脸全透露出内心的喜悦。(摄影:邓志慧)
人民网9月25日报道 这是一支由1020位淳朴的陕西农民组成的腰鼓队,10月1日,他们将走在群众游行队伍中,在天安门城楼前舞起豪迈的安塞腰鼓。在他们身上,可以用“三个唯一”来概括特点。他们是唯一一支来自北京地区以外的地方表演队伍,是唯一以农民为主体的表演队伍,也是唯一一支来自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表演队伍队。随着国庆的日益临近,这支安塞“千人腰鼓”队伍的训练已经进入到最后的冲刺阶段,记者今天跟随国庆新闻中心组织的中外媒体采访团有幸一睹了这支特色队伍的风采。
身挂红腰鼓、头系羊肚白毛巾、扬槌击鼓、腾空跳跃……在位于北京市郊的安塞腰鼓方阵训练基地里,这些可爱的农民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紧张的训练中,从他们的脸上记者看到的一张张笑脸全透露出内心的喜悦。“我现在就很期待国庆那一天到来,心里就是很期待。”33岁的勒志坚对国庆当天的表演满怀期待,此次他是和侄子一起来北京参加腰鼓队的训练。
安塞腰鼓有很多跳跃表演动作,行进表演难度非常大,因为要不停地跳跃击鼓、转身击鼓,有很多表演动作,上千人的队伍,行进几百米,既要保持队伍的整齐,又要保证时间,谈何容易。可是这些庄稼汉子训练起来却非常严肃认真,咬牙坚持下来。“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受伤了也不说,怕被淘汰,尽管是农民,他们非常朴实,自己忍着,不肯休息怕位置被人补上。队员最大目标是如期能参加天安门活动。希望把安塞腰鼓在天安门广场上有个精彩的亮相。大家共同的愿望,要给祖国母亲60华诞献上一份厚礼。”安塞县委宣传部长屈永锋道出了队员们的心声。
一个名叫杨光宏的队员汗流浃背,额头上挂满了汗珠,他在接受采访时动情地说:“能作为农民代表参加这么重要的庆典,这是让农民兄弟扬眉吐气的事!每一遍下来特别累,全身心的投入,如果太偷懒的话太对不起广大人民群众了。”他的脸上写满了真诚的自豪。
在训练基地里,有一位叫闫伟斌的队员吸引了无数记者的目光,红绸子在这位西北汉子的手中似乎有了生命,飞扬而飘逸,红色将他头上的天空尽情渲染。,他以“六劲”概括了安塞腰鼓的特点:能劲、虎劲、猛劲、蛮劲、牛劲、狠劲。其中牛劲是安塞腰鼓里的精华。用以表现陕北农民“认定的事必做,认定的路必走”的牛脾气个性,过去陕北农民把牛作为家庭成员一样,人们向往的生活就是“30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通过用打腰鼓来体现牛劲表达对牛的歌颂。腰鼓手通常会采用“腾”、“挪”、“闪”、“跳”、“跺”、“踏”、“踢”、“跨”、“摆”、“扭”、“蹬”等动作来展示牛劲。
48岁的刘占明是陕西腰鼓队的教练兼指挥长,国庆45周年、50周年和55周年的时候,他都曾来到北京参加国庆晚会、群众联欢等演出活动,不过能够参加国庆60周年的群众游行表演,他的心情格外激动:“这是安塞腰鼓第一次组织上千人的表演队伍,我们大家都憋着一股劲,一定要打出咱们中国人的风采。”透过这群腾越于黄土高原上的朴实的农民,在祖国60年华诞之际,我们期待,这支热情洋溢的安塞腰鼓队在天安门前向世界充分展示新时期中国农民蓬勃刚劲、虎虎生威的风采。(本文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