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奥巴马荣获诺贝尔和平奖后在白宫玫瑰园发表讲话。
美国总统奥巴马10日召集高级安全顾问讨论向阿富汗增兵事宜。会议召开几小时前,奥巴马刚刚得知自己荣获本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对此,他表示十分“惊讶”,并感到“惭愧”,他计划于12月10日亲自前往挪威首都奥斯陆接受这个奖项。同时,白宫宣布奥巴马将捐出全部奖金。
小奥:诺奖肯定美领导地位
奥巴马在白宫表示:“这个奖项不是对我成就的肯定,而应该看作为实现世界人民的愿望,对美国领导地位的一种肯定。”他说:“我不配与那些获得和平奖的改革人士为伍。”奥巴马说,他所宣称的一些目标,特别是创建一个无核世界的目标,即便在他有生之年都难以达到,更不用提在他的任期内,这些根本无法做到。奥巴马说,他将把和平奖当作一种激励,在面对气候变化、核扩散及其它全球冲突问题时更加努力。
“我知道,有史以来,诺贝尔和平奖不是一贯用来奖励特殊成就的,它也会担当对某种事业提供动力的一种角色。”“因此我把这个奖项视为行动的呼吁,一种对全世界各国人民勇敢面对21世纪所有挑战的一种呼吁。”
奥巴马承认,在获得和平奖的同时,他还是同时在打两场战争国家的军事统帅。奥巴马强调,获奖只是他工作的起点。白宫宣布,奥巴马将把140万美元的奖金捐给慈善机构。但是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决定将这些钱捐给哪个慈善机构,很可能是几家慈善机构共享这些奖金。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克劳里表示,这个和平奖将激励美国外交。他说:“这个奖项给美国以动力,美国现在获得的是赞赏,而不再是鞋子”。
获奖后忙着向阿增兵
获奖几个小时后,奥巴马10日召集高级安全顾问讨论向阿富汗增兵事宜。这是奥巴马第四次与高层官员讨论阿富汗战略。之前会议讨论的都是整体战略,这次则首次谈及向阿富汗增兵的具体规模。
两个半小时的会议并没有谈出具体结果。白宫发言人罗伯特·吉布斯会前就放出风来:“我们可能还要再等几个星期(才有结果)。”白宫会后发表声明说,奥巴马与安全顾问班子14日将继续讨论阿富汗战略。美军驻阿最高指挥官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已要求奥巴马向阿富汗增兵。美国媒体报道,他提出增兵至少4万人。奥巴马先前说,必须先确定阿富汗战争要实现什么目标,然后才能决定为实现目标需要增派多少兵力。
美媒体发出质疑声
奥巴马意外获得2009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后,引发许多美国媒体质疑之声,连那些去年总统大选中支持奥巴马的媒体也对此不以为然。
《纽约时报》网站头条显示:“吃惊,奥巴马因外交而获诺贝尔和平奖。”
《洛杉矶时报》评论说,“过度的吹捧令人不悦与尴尬。”“我们支持奥巴马担任总统,但是他刚上任没多久就获得和平奖,让人很难信服。诺贝尔评审委员会不仅让奥巴马尴尬,也贬低了这个奖项的信誉。”
另一家同样支持奥巴马的媒体《华盛顿邮报》也表达了质疑。“这是‘令人目瞪口呆的决定’。”“只有当奥巴马的‘外交努力’获得或多或少的成功时,再颁给他这个奖,或许才说得过去。奥巴马上任才9个月,他所说的目标目前还只是个未知数。”
民众对获奖感到不解
奥巴马获奖后,美国一项网络上的民调显示,认为奥巴马获奖是锦上添花的民众只有10%;认为是政治因素、无关功绩的超过60%;认为是实至名归的只有22%。
“我要是能想出他为什么获奖就好了,”82岁的退休教授克莱尔·斯普拉格在纽约曼哈顿接受路透社记者采访时说,“我猜他们想给他个荣誉,但我想不出为什么。”
现年33岁的伊蒂亚·西尔韦里奥来自纽约布鲁克林区,她同样感到惊讶。“我的第一想法是他获奖因为他是黑人。他做了什么如此伟大的事?他甚至还没完成任期呢。”
中东地区一些民众则直言奥巴马不配获奖。伊萨姆·哈兹拉吉是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一名工人。他说:“他(奥巴马)不配获奖,伊拉克、阿富汗所有这些问题都没有解决……‘改变’之人什么都没有改变。”
马斯里·马哈茂德·加尼姆在埃及首都开罗接受采访时语气较为缓和。“问题是在加沙处于封锁下的人们,解决这些人的问题,他就能拿10个诺贝尔奖,”他说,“届时我们也会为他鼓掌。”
而当路透社记者在电子邮件中告诉奥巴马的高级顾问戴维·阿克塞尔罗德,许多人对奥巴马获奖感到惊讶时,阿克塞尔罗德回复:“我们也是。”综合新华社等报道
花絮
奥巴马获奖日
与爱犬生日同一天
奥巴马当地时间9日午间时分在白宫玫瑰园发表获奖感言时说,他对诺贝尔委员会选择自己感到既“吃惊”又“诚惶诚恐”。“我今天早晨醒来时,可没料到这事,”奥巴马说。奥巴马当天早晨6点不到就被获奖消息“吵醒”。白宫新闻秘书罗伯特·吉布斯说,他通过媒体记者获悉奥巴马获得和平奖后,9日一大早就给白宫打电话告知自己的老板。
奥巴马首先介绍得悉获奖消息后的一段家庭插曲。他说,先是11岁的大女儿马莉娅进来说,“爸爸,你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了,今天可是(宠物犬)波的生日”;接着,小女儿萨莎过来说,“接下来我们有三天的周末”。“不错,孩子们能正确看待(获奖)事情,”奥巴马打趣说。
点评
由金像奖想起
奥斯卡金像奖一年一度,以一年间公映影片为评选对象,产生“捧星”效应、形成“追星”效果、收获“明星”红利。轰动也罢、非议也罢,娱乐圈内事,似过眼烟云。
诺贝尔系列奖亦一年一度,好在以科学类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化学奖为先,以经济学奖收尾,以过去几十年重大研究成果为评选对象,吸引公众、形成关注、激励学人。无多轰动、鲜有争议,国际学界事,经岁月检验、获同行公认,获奖者大多谦和可敬,留作后人传奇。
科学改变生活,经济创造财富,对人类贡献大、对世界影响广、对未来推动远,这类诺贝尔奖项历来令人敬重、为人称道。
唯诺贝尔和平奖近年常引人置喙。以本年度为例,获奖者1月就职、2月获提名、10月得“功名”,似比奥斯卡金像奖评选对象收纳时段更短些。
政治化也罢、政治明星效应也罢,和平奖评选委员会着实让人“吃惊”,不仅包括获奖者所在国家民众和媒体,还包括全球公众和国际舆论,甚至于获奖者本人及其政府机构和官员。
奥斯卡金像奖与诺贝尔和平奖理应不同,是否从某一时刻开始趋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