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晓菡被称为“糖葫芦西施”,1990年出生在河南安阳的她在西安交通大学南门外卖糖葫芦,机缘巧合成了网络名人,有关她的新闻和帖子都成了热门,以至于很少人知道她的真名。成名之后,她的生意更好了,不过,对19岁的康晓菡来说,她享受着成名为生意带来的收获,却没法适应众多关注的目光,看着出入大学校门的年轻人,她“也想和他们一样”。
10月28日,在电视台录制节目时,康晓菡忍不住泪流满面。一夜走红的她生活已被改变,太多人的关注让康晓菡承受不小的压力
10月29日,康晓菡与表哥来到工商局,申请将“康晓菡西施冰糖葫芦”注册成商标
无论是和学生交流,还是面对镜头,康晓菡说得最多的就是“很累”,成名的滋味就是这样又甜又酸。
“糖葫芦西施”交大“授课”
11月1日上午10时许,康晓菡走入西安交大,在交大南草坪参加了学生们“最佳团日”的主题活动。在西安交大南门卖糖葫芦两年来,康晓菡这是第一次进入交大校园。
带着招牌式的甜美微笑,“糖葫芦西施”康晓菡大方地走上“演讲台”,在交大学子的掌声中,略带紧张地完成了她生平第一次“演讲”,关于创业话题的演讲,“累,很累!”是康晓菡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在交大,追捧“糖葫芦西施”的学生自称为“葫芦丝”。“葫芦丝”在互动交流中表现出的热情和细致周到的照顾,让康晓菡很感动,“我真的很爱交大的学生,很爱你们。”
“葫芦丝”喜欢她草根之美
“她的走红让我意外,也让我高兴。”“葫芦丝”张伟说,康晓菡的走红和一些“网络红人”的炒作截然不同,“早在2008年9月,康晓菡已经走红我们交大校园,可是直到今年,隐藏在我们校园BBS上的草根明星才被媒体带入公众视野。”他说,“糖葫芦西施”的走红,没有所谓的幕后炒作团队,也没有经济利益的驱动和支撑,媒体关注的只是交大的一个普通事件。
康晓菡的走红速度还是远远超出了“葫芦丝”们的想象,网络上一些评论也随之而出。“不可否认,有的学生确实认为这没有什么,很无聊。”“葫芦丝”晓晨说,当全国的媒体开始关注“糖葫芦西施”的时候,一些持不同意见的声音也传了出来,将康晓菡走红的原因归结为“外貌出众+从事普通职业”,即长相和工作之间存在落差,甚至有媒体认为,“糖葫芦西施”是校园文化寂寞下的产物,让他们看到的是大学生的寂寞,或者说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寂寞;还认为这是可悲的,也透着可怕,称此事为“不正常文化现象”。
晓晨说,在网络上一些人所持的立场和对事件的态度让他们难以接受。“就是在交大BBS上,很多学生也对这样的评论表现出明显的反感。”晓晨说,康晓菡不做作、不包装,是他们的草根明星,对于她的关注只是学生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并不是学生们的全部,学业不会为此而荒废,生活也不会为此而打乱,这是他们对康晓菡纯朴、本色以及阳光自信的自觉赞赏。“这是体现出我们学生对务实精神的追求。”晓晨说,他很欣赏网络上的一个观点:“一个时尚的女孩从事一份传统价值观中并不崇高的职业时,能表现得如此自信,代表了一种积极的职业观及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