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皮革废料变胶囊 西安墓园 西安城墙假货之争 中华儒商诈捐 《泰坦尼克》热映 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柏树林古建筑失火 渣土车撞出租车
首 页 陕 西 原 创 国 内 社 会 国 际 网 事 视 界 专 题 回 顾 视 线 时 评 政企快线 人事任免
华商网 > 新闻 > 华商评论
严惩恶意透支 更要严查恶意发放
华商网http://news.hsw.cn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09-12-16 07:38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10658000定制,3元/月!
 

  - 杨鹏

  日前,高法、高检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旨在就刑法中信用卡犯罪的相关条款进一步规范、明细,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第六条”有关“恶意透支”的规定,按照“两高”说法,这既明确了“恶意透支”属于信用卡诈骗犯罪行为,又对于“恶意透支”增加了两个限制条件:一是发卡银行的两次催收;二是超过三个月没有归还。

  信用卡套现可能确实害苦了银行,中国银联随即表态“相关司法解释出台利于打击信用卡套现”,能够看出,此种表态与这则司法解释“为依法惩治妨害信用卡管理犯罪活动,维护信用卡管理秩序和持卡人合法权益”的本意不谋而合,让一个人为自己的违法行为付出代价,这本身就是法律的题中之义。不过,司法解释中也单独强调了“持卡人的合法权益”,那么,这则司法解释能否完全兑现持卡人的合法权益?更要追问——— 信用卡管理秩序混乱,是否盖因持卡人而起?

  其实,国内的信用卡的持有者有个非常有中国特色的名号:卡奴!不乏确实有“恶意透支”的卡奴,不过,一个巴掌拍不响。信用卡恶意透支风险的成因,从发卡银行的角度而言,有人总结出来有以下几种:一个是银行对于申领信用卡的审核不严,二是没有有效落实信用卡的担保措施,三是对于因信用卡透支造成的不良资产催收不力,四是信用卡的网络发展相对于业务发展滞后。逐一对照现实,的确并无半点虚言。银行行为本身就为透支埋下隐患,特别是各银行为了抢占信用卡市场而疯狂跑马圈地,有意降低门槛,甚至银行还给员工下达发卡任务;从而绑架了大量尚无还款能力的人。

  一滴水能够看到太阳,从银行把基本上依赖父辈收入的大学生群体圈入势力范围,你不能不惊叹于银行为了圈占信用卡市场的不择手段和唯利是图。

  换句话说,银行在信用卡风险管理程序上的“非正义”,才是造成恶意透支的源头。但银行们却认定了死理——— 明知持卡者还款能力有限的不在少数,就是不改发卡的痴迷。由此,我们有理由怀疑,这一司法解释是否有可能异化成“被恶意透支”?虽然有“两次催收通知”对银行附加的约束条件,但谁敢保证如今有了法律撑腰的银行“恶意发放”不会变本加厉?银行只管发卡,法院负责殿后,这“恶意透支”可不就相当于银行引诱的后果,本质上与钓鱼式执法何异?

  “恶意透支”已然成为银行难以下咽的“苦果”,高法、高检现在出台的相关司法解释,从长远看,应该有助于信用卡市场的规范,让那些经不起银行“引诱”的意志力薄弱者必须要三思而后行了,但站在被银行“引诱”成功的众多持卡者的角度上,更像是拉了一场偏架。银行本身疏于风险管理,还要把自身的风险转交给国家兜底,持卡者彷佛身在法律威逼与银行利诱的现实夹缝中,只能乖乖就范。信用卡市场当然需要规范,但是,滥发是因,恶意透支是果,因果循环,周而往复,才有了今日信用卡之乱象,从这一逻辑链条中也不难看出,治理信用卡风险,需要一手打击“恶意透支”,一手更要严惩“恶意发放”,必须两手齐用力。

 
 编辑:梁铮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分享:
 返回新闻频道首页·进入华商论坛
 <v:imagedata 相关新闻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