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商洛,十年前给人的印象是贫穷和落后,历经十年西部大开发,这里实现了大跨越,成为陕西高速公路密度最大的地方、全省现代材料生产基地之一,一个山清水秀、活力无限的新商洛正以全新的姿态走来。
“商洛的变化我说不过分的话,叫变化巨大,今非昔比。第一个就是基础设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是交通。1997年我到商洛来工作,堵车是正常现象,没有高速,没有二级路,也没有铁路。我从西安到商洛来,经常堵车,有一次堵了8个小时。”商洛市委书记魏增军举例说,商洛的豆腐很好吃,当时想把豆腐发展起来,卖到西安去,交通成了最重要的问题,经常堵车,拉的豆腐路上就坏。现在,豆腐1小时就送到了西安的超市。
西部大开发十年,大山深处的商洛结束了没有铁路、高速公路的历史,西康、西合两条铁路大动脉建成通车,铁路总里程252公里;沪陕、包茂、银武3条高速公路从商洛横穿而过,总里程352公里。
魏增军说,交通的变化不光意味着老百姓生活的转变,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没有交通的变化,就没有今天许多的企业到商洛来发展。十年间,商洛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11倍,全省第一家循环经济园区——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进入全面建设期,商洛经济迈上了快车道。
魏增军说:“我到商洛下乡到群众家看过,我记着最困难的是到一户去,茅草棚一样的房子,从房梁上吊一个铁丝,挂一个铁壶,烧粥呢,条件很简陋,家当一看就值不了几十块钱,就是那种状况。所以老百姓的收入就成为西部大开发中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依靠陕南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商洛积极发展壮大现代材料、绿色食品、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昔日贫困的商洛老百姓也在大开发的热潮中开始脱贫,近几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更是保持了每年20%的增长速度,贫困人口从90万人减少到42.5万人。
魏增军说,商洛将抓住历史机遇——加入关中天水经济圈的历史机遇,建成绿色食品基地,建成现代材料基地,建成现代中药基地,建成西安的第二生活区。10年之后的商洛,应该是生态的商洛,富裕的商洛,和谐的商洛,充满发展希望的商洛。本报记者赵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