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7日,荆门市千余市民自发前来荆门殡仪馆吊唁何蕾
2010年1月20日,孝感市综治委追授何蕾“孝感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2010年2月6日,共青团孝感市委发出《关于向何蕾同志学习的通知》,认为何蕾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人生的壮丽凯歌,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集中体现;她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关爱他人,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体现了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她在危机面前把他人的生命安全考虑在前、不计回报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体现了践行互帮互助、关心他人、团结友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为此,共青团孝感市委号召全市广大青年朋友学习何蕾挺身而出、见义勇为的英雄精神,学习她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学习她勇担使命、服务社会的可贵品格。截至发稿前夕,共青团孝感市委已经上报共青团湖北省委,建议共青团湖北省委号召全省广大青年向何蕾学习。
在英雄的家乡,湖北钟祥市委、市政府也号召全市人民向何蕾学习;在英雄的母校,钟祥二中还开展了学习师姐何蕾的活动……“我们要继承何蕾大姐姐的这种精神。”钟祥二中一名中学生向媒体记者表示,他将在生活中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比自己更弱小的人。
“她走了。她走时一句话都没有留下,没有叮嘱,没有道别。我们失去了唯一最心爱的女儿,人间失去了一个好人。她是我的女儿,但不仅仅属于我,更属于大家。”身在荆门市的何蕾的父亲认为,何蕾她是钟祥人,但不仅仅属于钟祥,因为她留下的这一笔精神遗产更应为天下人所共有和共享。
冲锋陷阵常助弱势群体化干戈
稍稍梳理一下何蕾生前留下的“精神遗产”,无一不令人肃然起敬:在荆门市掇刀法院立案庭担任书记员时,何蕾经常冲锋陷阵帮助一些缺钱打官司而又身陷困境的弱势群体调解矛盾——她像对待自己母亲一样照顾一位要状告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的老太太,从而感动了其子女;她像对待自己兄弟一样为一个小商贩追回欠款、为一群建筑民工讨回工资;她像对待自己姐妹一样为一位诉求离婚的妇女而三上武汉找回她已有外遇的丈夫,撮合一对即将分道扬镳的夫妻又重归于好。
“何蕾大学毕业后在法院立案庭担任书记员时,很多社会矛盾在她的疏导下就化解了。”2010年2月16日,时任荆门市掇刀法院立案庭庭长的黄正义也向千龙网记者透露,立案庭主要负责立案审查,是法院与当事人接触的最前沿阵地,何蕾从武汉大学法学院毕业后被派遣到湖北荆门市掇刀法院立案庭担任书记员。
2003年夏天,荆门市麻城镇有一位老太太由于其子女不尽赡养父母的义务,她没有钱吃早饭、也没有钱乘车,就独自一人走了4个多小时来到掇刀法院准备状告其子女。何蕾接待这位老太太并了解其处境后,她不仅给老太太买吃的,给老太太2元零钱坐车回家,还在车站临别时塞给了她300元生活费。随后,何蕾又和同事紧急赶到老太太的家里去劝导其儿女,其儿女得知何蕾像对待自己母亲一样去照顾他们的母亲后,他们当即便向老太太悔过自新,而老太太也感动得要给何蕾下跪。
而对于小商贩、建筑民工的欠款和欠薪的诉求,何蕾却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兄弟,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讨要欠款和工资。2003年春节前夕,为了要回一家建筑队工头拖欠的2700元建材款,荆门市掇刀区汉正街一家建材门市部的小商贩刘先生来到掇刀法院立案庭,准备起诉该建筑队的工头陈先生。何蕾接案后,立即向其领导黄正义做了汇报。黄正义安排何蕾先去找到这个工头陈先生了解详细情况。
2004年,何蕾因工作成绩优异,被荆门掇刀法院选派去北京国家法官学院进修
“何蕾找到这个姓陈的工头后,他说他没有钱,因为建房的业主还拖欠他的工资。”黄正义说,何蕾经过走访调查后发现,这是一个案中案。原来,姓陈的工头原本和这家建材门市部小商贩刘先生很熟,平常陈工头要用水泥、钢筋等建材时,都是去刘先生那里购买。陈工头每次都是拉一批建材、先支付一部分钱,最后还剩下大约2700元没有支付给刘先生;而建房的业主也以建筑质量和扫尾工作没有做完为由,又拖欠了陈工头等一群民工的工资。
“这是一个‘连环债’。实际上,建房的业主和陈工头都不想给钱,一层赖一层都想一赖了之。”据黄正义回忆,当时,受害人刘先生得知法院当时的诉讼费要缴纳500多元,也有点犹豫,他希望法院能帮助他协调解决。这时,何蕾就将刘先生、陈工头和建房的业主这三方都叫到一起来协商解决。
“如果陈工头手中的建筑材料没有用完,把材料拉回来还给刘先生,刘先生也表示能接受。但是,陈工头把建材全部用完了,那当然是要支付全部货款;而陈工头他们把建房的活都干完了,业主也应该及时结清民工兄弟们的工资,他们全家都在等着这点钱回家过年呢。”何蕾当场跟大家摆出事实、讲清道理后,建房的业主和陈工头都很快表示要一次性全部结算欠款。由此,案中案、“连环债”也全部迎刃而解。
在该法院立案庭,何蕾不但常常化干戈为玉帛,而且还为一位诉求离婚的姐妹,三上武汉、四处奔波、费劲周折帮助找到其丈夫,并好心相劝夫妻双方相互谅解、言和。2004年7月,掇刀区的一位大约35岁的妇女张女士来到掇刀法院跟何蕾哭诉称,其丈夫在武汉打工有了外遇,他常年不回家也不给家里寄生活费,她独自一人抚养7岁的女儿,生活十分艰难。她想干脆离婚。
“当时,何蕾根据张女士提供的手机号码打过去,她丈夫一直不接电话。没有办法,我只好和何蕾一起到武汉去找她的丈夫。”黄正义说,由于张女士提供的地址也不够详细具体,他和何蕾第一次去武汉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她丈夫暂住地的方位。
“像这样地址不清楚的情况,我们法院完全有理由可以拒绝受理。”黄正义回忆说,由于何蕾去这个妇女家里了解到她带着女儿既没有正式工作,也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很艰辛,因此,何蕾坚持要设法找到这个妇女的丈夫,劝其回头。
后来,何蕾和黄正义第二次去武汉寻找,他们四处打听找到了这个妇女的丈夫的暂住地,他们敲门敲了很久,却一直没有开门。无奈,他们再次无功而返。由于何蕾的执着,黄正义也再次陪同她第三次去武汉寻找,这次他们巧遇她丈夫暂住地的房东。这个房东听说其体貌特征之后,确认有一个荆门籍的人在此居住,何蕾和黄正义这才找到其本人。
“我们把这个妇女的丈夫带回了荆门。我当时认为他们夫妻两人感情没有完全破裂,还可以修复,就让何蕾去劝导他们别离婚。”黄正义介绍说,回来后,何蕾又将他们一家三口都叫到一起来进行劝解。何蕾既列举张女士这些年独自抚养女儿的艰辛和对李先生的深厚感情,又列举双方离婚的严重后果和对孩子的身心伤害等不利因素。何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口婆心地劝导,令这对夫妻感动不已,张女士随后取消了离婚的诉求,一家人又有了笑声。
一身正气“弱”肩也能担道义
何蕾留下的“精神遗产”不仅局限在其作为国家公务员应尽职责的本职工作中,在她短暂的生命历程里,她一身正气,一旦路见不平,便拔“道”相助。日常生活中,她既有为权益饱受侵害的当事人伸张正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侠骨豪情,又有大智大勇地巧妙掩护记者暗访钢珠枪而化险为夷的传奇经历,还有大公无私地严厉批评父亲“以权谋私”而拒绝接受“呵护”的“大逆不道”。
“何蕾是一个很有社会正义感和责任心的女孩子。”日前,北京潮阳律师事务所律师胡钢在接受千龙网记者采访时介绍,5年来,何蕾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武汉,经常打电话向他咨询法律方面的问题,而且更可贵的是,她这都是为她的朋友或同事维权,与她本人毫无利益关系。有时候,她还自己直接出手相助权益遭受严重侵害的人们。
据胡钢介绍,2004年,何蕾受掇刀法院委派在北京国家法官学院深造时,偶然认识了一位来自湖南衡阳名叫陈琼媛的女士,她上亿元的资产被他人非法全部侵吞,8年来她一直过着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流浪生活。何蕾得知后就把自己当月的1000多元生活费全部塞给了陈琼媛,陈琼媛感动得抱头痛哭。
之后,何蕾还陪同陈琼媛向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反映实情,当时国家信访局局长还专门为此赶赴衡阳调研,现场办公为当事人讨还公道,以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2005年3月,经过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过了8年乞丐生活的陈琼媛终于看到了一丝正义的曙光,迎来了8年诉讼路上的第一次胜诉。当时,上海东方卫视、《兰州晚报》、香港《文汇报》还作了详细报道,在海内外引起轩然大波。
|